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 />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時間:2021-12-25 21:47:41 教學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

  課上的很清晰。一開始認識主人公,那她一改常規(guī),充分利用書上的文字,讓學生根據(jù)第一小節(jié)和最后一小節(jié)來介紹介紹法布爾,學生們在課堂上得到了收集資料和概括能力的提高!然后是讓學生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一種概括的方法又滲透在其中。先讓學生說了說,然后及時出示課文中的三句話,讓學生們了解概括課文內容也可以抓住課文的里面的句子,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好的是這三句中就有個知識點:著迷,迷戀,癡迷三個詞語的對比。通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自己來聽,為什么會你讀了不同。這樣比教師在那里說教式的解釋詞語的意思好得多。那對詞語的理解形式有很多這也是一種方法。詞義是比較抽象的,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將詞義放入情境中或者用這樣的方法等等,能更好的讓學生理解,并能舉一反三。

  其次是讓學生找出突出法布爾是昆蟲迷的事例。這對學生寫作優(yōu)幫助,讓學生掌握了寫人等一些特點的方法,要舉具體典型的事例,才能更充分地反應人物特點。高年級的學生重在學習寫作方法,這篇正好可以作為教學寫人習作的例子。語文課本上的課文就是一個例子,多鉆研教材,會發(fā)現(xiàn)里面學習的地方很多!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2

  《裝滿昆蟲的衣袋》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兩件事情生動地說明了法布爾從小對昆蟲的“入迷”的程度:著迷——迷戀——癡迷。

  第一課時本想按照預訂計劃校對預習作業(yè),并且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不曾想在校對預習作業(yè)時花了較多的時間,導致時間很緊,沒能完成預訂任務。為了加快課文的節(jié)奏,第二課時一開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書了文中的三句話—(1)“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2)“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3)“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然后放手讓學生去閱讀、思考。抓住人物的語言、心情、動作,找出關鍵的語句,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程度。如在學習第一個故事時,抓住“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只會唱歌的蟲子!”學生從兩個感嘆號中,體會到了法布爾捉到紡織娘以后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興極了”、“心里甜滋滋 ”、“興致勃勃”等詞語,則寫出了法布爾高興的心情。再看法布爾的動作:捉到小甲蟲后,小心翼翼地“放進”、“包上”、“裝進”、“打算……欣賞”,體會法布爾對小甲蟲的珍愛……

  三句話中各有一個中心詞,分別是“著迷”、“迷戀”、“癡迷”。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已經對這三個詞語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爾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的世界里!這就是“迷戀”,已經“戀戀不舍”了,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癡迷”呢,則含義更深。

  教學最后一段時引導學生理解第一句話的含義,幫助學生體會,由于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并且把研究昆蟲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yè),終于成為一個對人類對科學有著卓越貢獻的著名昆蟲學家。結合全文來理解,學生對法布爾的精神會領悟得更深刻。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3

  《裝滿昆蟲的衣袋》的教學重點肯定不在這里,但筆者認為,這決不是節(jié)外生枝,決不是無意義的生成,更不是為了生成而生成。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東西是十分清楚的,那是讓學生認識這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認識他那種癡迷的精神,具體學習作者介紹那法布爾癡迷的場景,還有一些美麗的詞與句子,這一切我也做了。我為什么在課堂上還要與學生進行著這般對話?這與我的思考有關。因為這一階段我的頭腦中時刻想著父母教育問題,但對課文中的這件事有著不理解的地方,我與身邊的老師探討這件事,慢慢地才理清思路。當然,我也有一種預感,學生在課堂上肯定不會放過這一點,所以就有了上面的對話。也許我的理解有偏差,也許我們之間的對話不是特別的自然,特別的精彩,也許把學生引到用“真實”來習作有些牽強,但從學生的反映看,他們是有一些理解,從每位學生的對話投入來看,這種理解顯得尤為珍貴,這就是我與學生應該共同感謝這篇文章給予的另外一種收獲。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4

  今天講的課文是《裝滿昆蟲的衣袋》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讀熟課文,認識生詞。本節(jié)課我設計的是以學生自主在課本做標記為主,同時講一講昨天晚上布置的一個短文的題目《我與法布爾》。

  這節(jié)課我先讓學生自由讀書,然后請幾個人展示讀,之后才是讓學生默讀課文并做標記。我沒做任何提示,直接讓學生去找文中自己感興趣的句子,簡單寫寫自己的理解。最終的結果不是很好,學生找到的句子很少。

  吸取了前一節(jié)課的教訓,上第二節(jié)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分析這篇課文的中心:主要表現(xiàn)了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接著直接提出要求:找出能體現(xiàn)法布爾對昆蟲癡迷的句子,并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學生相對來說容易去找。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比較典型的句子,如一天傍晚,暮色籠罩了田野,爸爸媽媽忙完農活正要回家,法布爾不見了。

  三天前,法布爾就告訴她,花叢里經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

  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后,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游魚、五彩繽紛的蠕蟲……

  他邊叫邊用小手撲過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這一天,他還撿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里,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賞。

  夕陽西下,法布爾趕著鴨子,滿載而歸,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句子雖然找到了,但理解時,學生卻不會抓住關鍵詞去分析。只有兩三個學生能根據(jù)重點詞理解,如有學生從“三天前”知道了法布爾觀察的時間很長,通過“敏捷”這個詞懂得了法布爾經常去捉昆蟲。我以這兩個為例子,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分析內容。通過具體指導,有的學生找到了“暮色籠罩了田野”,知道這里指時間很晚了,法布爾為了捉昆蟲卻還沒回家;“欣賞”證明法布爾對待昆蟲就像對待一件藝術品一樣;“放進”“包上”“裝進”一系列動作體現(xiàn)法布爾小心翼翼地對待昆蟲,生怕有一點傷害;“鼓鼓囊囊”說明法布爾撿到的東西非常多,他對什么也很感興趣;“心里甜滋滋的”對法布爾的心里描寫,撿到寶貝后的喜悅心情;“放進了垃圾堆”其中的動詞“放”說明法布爾對昆蟲的不舍,還有可能還想拿回來等等。

  以前上課,雖然有時也引導學生這樣去一邊讀書一邊做記號,但總歸不是經常運用,因而有的學生似乎不太適應。包括有的較好的學生,這節(jié)課的表現(xiàn)都不是很積極。本來是兩個任務的,最后一項講評昨天晚上的作業(yè)《我和法布爾》一點兒都沒涉及。也說明,學生對于這樣去讀書還不熟練。課下的作業(yè)是讓學生整理課堂上講到的句子,目的是想讓他們鞏固一下。以后還得繼續(xù)用這種方法,力爭使學生真正能自己讀書,能從書中獲得自己的獨特感悟。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5

  《裝滿昆蟲的衣袋》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的故事,通過描寫他對昆蟲的癡迷,表現(xiàn)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

  教學時,我以課題為突破口,以問題引出下文:誰的口袋里裝滿昆蟲?為什么要裝滿昆蟲?裝滿昆蟲做什么?他們興趣盎然,主動從課文中尋找答案,自覺探求問題的結果。

  我讓學生通讀全文,邊朗讀邊找出表現(xiàn)法布爾迷戀昆蟲的句子,學生仔細讀書,很快畫出了好幾個句子。我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說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學生們從“敏捷”、“高興極了”、“小寶貝”“放進蝸牛殼,包上樹葉,裝進衣袋”、“欣賞”、“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詞語感受到了他對昆蟲的迷戀。有的同學更加細心認真、愛動腦筋,從父母對法布爾的責備中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再通過有感情朗讀,更細化感受。

  學到最后,我讓學生填空:法布爾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裝滿的不僅僅是_____, 還裝滿了______,還裝滿了____。讓學生填寫說話,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6

  《裝滿昆蟲的衣袋》,一個迷戀昆蟲的孩子躍然紙上。為了捉到紡織娘,他鍥而不舍地尋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鴨子,他卻一動不動地趴在岸邊,靜靜地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憑著這種濃厚的興趣,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讀著讀著,我們不由自主地被這個孩子吸引。

  在教學時,我努力想把一個真實的法布爾全面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本課,我引導學生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體味語言,并與實際生活結合,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走進法布爾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設計我做了兩點:

  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情景,與實際生活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激活學生的讀書需求,使師生,文本之間進行和諧的對話。在教學捉紡織娘時,我從紡織娘入手,因為農村的孩子對紡織娘比較熟悉,我讓他們描述了自己聽到的紡織娘的聲音和樣子,孩子們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覺得紡織娘的聲音很煩人,渾身綠色比較難捉,而且也都表明到處可見,對那小昆蟲沒多大興趣,接著我馬上問學生法布爾呢,是怎么做的,通過讀文章學生找到他覺得紡織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時間去捉它,兩者一對比,學生馬上體會到了他對昆蟲的癡迷。在教學放鴨子片段時,指導了學生從“放進”、“包上”、“裝進”、“打算”和“欣賞”這些動詞中想象出法布爾的不同動作,也讓他們想象自己什么時候會有這些動作,體會出了對昆蟲的喜愛和癡迷。再現(xiàn)法布爾捉小甲蟲時的有趣畫面。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把法布爾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多層面的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既有小時侯觀察昆蟲的癡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對昆蟲的迷戀;既驚嘆于他對科學的執(zhí)著,也欽佩他優(yōu)美的文筆、流暢的語言。學生學完后,腦海中留下的,除了對課文的全面感知,還有對法布爾的深深欽佩。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7

  預設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在閱讀中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領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鍥而不舍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3、學習描寫昆蟲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大自然與周圍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1、有關昆蟲的謎語。

  2、法布爾圖象的投影片。

  3、描寫蝴蝶的一首短詩。

  課程實施過程:

  課前游戲:

  猜幾個關于昆蟲的謎語。

  一、導入新課:

  1、剛才的游戲中,我發(fā)現(xiàn)我們班的同學對昆蟲的了解還真不少!在上一堂課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一位來自法國的世界著名的昆蟲學家,他就是——法布爾。

  2、(投影示法布爾圖)

  瞧,這就是法布爾!你覺得他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來學習第15課《裝滿昆蟲的衣袋》。

  (板書課題)

  二、學習課文,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

  1、打開課本,從課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寫到了法布爾的衣袋?

  知道這鼓鼓的衣袋里放著的是什么嗎?

  從這兒你知道了什么?(相機板書:著迷迷戀癡迷)

  2、法布爾是一個癡迷于昆蟲的人,寫人離不開寫事,默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寫了幾件事反映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

 ?。?)法布爾終于找到了"歌唱家"紡織娘;

 ?。?)法布爾放鴨子后經常去觀察昆蟲,雖遭父母責罵,依然癡迷于昆蟲。

  3、小組學習:

  投影學習要求:

  a、自由讀2-10自然段,劃出讓你感覺到法布爾對昆蟲癡迷的句子;

  b、把你劃出的句子讀給組內同學聽,并說說你劃出它的理由,聽一聽別人對你的朗讀評價;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體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沒用的玩意兒”指什么?為什么加引號?

  5、過渡:法布爾就是這樣一生癡迷于昆蟲的研究,他專心地觀察、探究昆蟲,常常忘了周圍的世界.父母的責罵也絲毫不能阻止他對昆蟲的迷戀.憑著這種癡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進了科的殿堂,成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響的昆蟲學家!

  齊讀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爾圖,同時出示句式:

  看著法布爾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現(xiàn)在請你想想課文為什么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題?

  7、你從法布爾身上懂得了什么?學到了什么?

  四、遷移訓練:

  1、其實,只要你用心觀察,昆蟲是很可愛的,它們的外形就很有特點。

  找出課文中描寫昆蟲的句子,讀一讀。

  2、老師學了這篇課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寫了幾句,想看看嗎?

  投影:像指揮棒一樣靈活的觸角,

  像鮮花一樣斑斕的翅膀,

  像晨曦一樣輕盈的體態(tài)。

  你翩翩飛舞著,

  美麗了人們的視線……

  能看得出寫的是什么嗎?

  3、課外,我們也觀察了昆蟲,也想來寫幾句嗎?

  用一段話描寫一種昆蟲的外形。

  4、交流。

  五、課后作業(yè):

  1、繼續(xù)觀察昆蟲的生活,完成一篇觀察日記。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昆蟲記》讀一讀。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8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爾,表現(xiàn)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癡迷的過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爾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 “ 著迷 ” 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為主線設計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詞句的朗讀,去感受想象法布爾在具體的情境中迷戀昆蟲的樣子,讓學生去自主結構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點。

  一、抓住“著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爾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著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學習第三段時,我讓學生朗讀、討論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學生答案豐富多彩,他們不僅找到有關語句,還說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數(shù)學生找到了“敏捷”、“高興極了”、“小寶貝”“放進蝸牛殼,包上樹葉,裝進衣袋”、“欣賞” 、“ 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詞語。有的同學更加細心認真、愛動腦筋,從父母對法布爾的責備中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如“只顧自己玩,揀這些沒用的玩意兒!”“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p>

  找到有關語句后,我針對這些重點句子指導朗讀,讀出法布爾對蟲子的喜愛之情,讀出父母責備的語氣,讀出法布爾不情愿地扔掉小蟲子的難過心情。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讀得感情充沛,引人入勝。

  二、對于“蟲迷”的理解

  課文出現(xiàn)了三個詞語:著迷、迷戀、癡迷,所有教這篇課文的老師都會注意到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并區(qū)分它們的細微區(qū)別。學習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學生對于“著迷”這個詞語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戀”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蟲后再理解。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爾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的世界里!這就是“迷戀”,已經“戀戀不舍”了,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癡迷”呢,則含義更深,從“癡”的偏旁出發(fā),已經著磨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癡迷;而課文中主要是指時間之長,從童年到壯年直至白發(fā)斑斑的老人,法布爾始終沉浸在對昆蟲的研究中,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執(zhí)著精神,使法布爾由“蟲迷”而成為了“科學家”!

  三、“口袋”里裝的是什么

  人們?yōu)榱思o念法布爾,在他的雕塑上做了個高高鼓起的衣袋,為什么?這個口袋里裝的是什么呢?學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識”、“興趣”、“眼淚”、“歡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裝了他堅持不懈一生追求的這種可貴的精神。正如法布爾自己所說的“我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興趣盎然,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甚至忘記了自己?!?/p>

  總之,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多變,要讓學生更自由、更生動、更主動、更活潑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更要注重啟發(fā)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的提高素質,增強能力。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9

  <<裝滿昆蟲的衣袋》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的故事,通過描寫他對昆蟲的癡迷,表現(xiàn)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教學這一課時,我從題目入手,抓住“著迷”,讓學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題入手,質疑問難。

  這篇課文題目新穎特別,涵義深刻,作為文章的“眼睛”,我認為可以以課題為突破口,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上課開始,我先板書課題,然后詢問學生:“讀了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么疑問嗎?”并順手在課題上打了個“?”,學生思維活躍,發(fā)言熱烈,有的問:“誰的衣袋裝滿了昆蟲?”“他的衣袋里為什么要裝滿昆蟲?”有的問:“裝滿了昆蟲是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裝的僅僅是昆蟲嗎?”還有的問:“課文為什么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題目?”學生思維的機器在一開課就積極運轉起來了,他們興趣盎然,主動思考問題的答案,自覺探求問題的結果。

  二、扣住課題,理清脈絡。

  文章的層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只有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才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我讓學生通讀全文,邊朗讀邊找出文中提到“裝滿昆蟲的衣袋”的語句。學生仔細讀書,很快畫出了這樣幾個句子:“他還揀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裝得鼓鼓囊囊的?!薄氨持笕税岩麓b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薄昂笕藶榱思o念法布爾,在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滿了許許多多的昆蟲?!蔽乙龑W生認真思考,自由討論課文應該怎樣分段。由于學生對課文已有整體的把握,因此很快討論出了結果。有的學生說分三段,有的認為分四段,他們各持己見,理由充分,我沒有簡單地公布“統(tǒng)一”答案,更沒有粗暴的否認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學生愛思考、勤動腦,對于他們的不同觀點都予以贊同。我認為此時重要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學生尋求答案的過程,他們積極動腦,勇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多么可貴的學習品質!也是學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養(yǎng)的好習慣。

  三、抓住“著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爾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爸浴笔俏恼碌暮诵模挥凶プ『诵膯栴}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學習第三段時,我讓學生朗讀、討論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學生答案豐富多彩,他們不僅找到有關語句,還說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數(shù)學生找到了“敏捷”、“高興極了”、“小寶貝”“放進蝸牛殼,包上樹葉,裝進衣袋”、“欣賞”、“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詞語。有的同學更加細心認真、愛動腦筋,從父母對法布爾的責備中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如“只顧自己玩,揀這些沒用的玩意兒!”“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p>

  找到有關語句后,我針對這些重點句子指導朗讀,讀出法布爾對蟲子的喜愛之情,讀出父母責備的語氣,讀出法布爾不情愿地扔掉小蟲子的難過心情。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讀得感情充沛,引人入勝。

  四、適當滲透,感悟寫法。

  課文學完了,我讓學生討論一下文中哪兒寫得好,為什么。我只略作點撥,并不明說文章的寫作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領悟、理解。

  比如第一節(jié)有幾句是典型環(huán)境的描寫,為下文作了鋪墊,也說明了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周圍的環(huán)境。我故意說文章的第一節(jié)環(huán)境描寫太多余了,可以刪掉。學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見,在激烈的爭辯中越辯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環(huán)境描寫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我引導學生朗讀父母責罵法布爾的話,啟發(fā)學生思考:“從責罵聲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學生說看出父母親很嚴厲,有的說父母親很愛兒子,有的則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從而使學生感悟到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的不同,間接描寫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總之,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多變,要讓學生更自由、更生動、更主動、更活潑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更要注重啟發(fā)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的提高素質,增強能力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0

  讀著《裝滿昆蟲的衣袋》,一個迷戀昆蟲的孩子躍然紙上。為了捕捉到紡織娘,他棄而不舍得尋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鴨子,他卻一動不動的趴在岸邊,靜靜的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式憑著這種濃厚的興趣,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讀著讀著,我們不由自主的被這個孩子吸引。

  在教學中,我努力想把一個真實的法布爾全面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但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據(jù)本文的特點,引導學生體味語言,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拉近學生與文章的距離,走進法布爾的內心世界。并結合文中的具體事件的分析,讓學生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在教學“放鴨子”片斷時,我通過指導學生從“放進”、“包上”、“裝進”、“打算”和“欣賞”這些動詞中想像出法布爾的不同動作,也讓學生想像自己在什么時候會有這些動作,從而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和癡迷。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我還利用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把法布爾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多層面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既有小時候觀察昆蟲的癡迷,也有長大后對昆蟲一如既往的迷戀。學生學完后,對法布爾有著深深的敬佩。

  由于在整體感知部分問題處理的有些瑣碎,條例性不強,因此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學生對文章的掌握不是很到位。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1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將一個熱愛大自然,對昆蟲充滿迷戀的小男孩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課堂之初,我以“衣袋”為突破口,以法布爾的行為為主線進行授課?!昂湍銈兡昙o相仿的男孩,口袋里沒有裝著零花錢和零食,而是裝滿了昆蟲,這是什么原呢?以此進行探究。

  在學校吳校長的指導下,在這堂課中,我特別強調指導朗讀和課堂評價,而這正是我以前的不足之處。讓學生找出表現(xiàn)法布爾熱愛昆蟲的語句,鼓勵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讀出法布爾“歡呼雀躍”或者“極不情愿”的感情。并且在學生讀完后進行及時評價。通過這次上課,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指導朗讀和教師評價的重要作用,同學們的積極性特別高,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同時,我還讓學生在課堂上讀了主題閱讀書上法布爾寫的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法布爾觀察的細致和對昆蟲的喜愛。這堂課讓我收獲很多,吳校長的指導對我有很大的意義,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去實踐。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2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爾,表現(xiàn)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癡迷的過程。所以我以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為主線設計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詞句的朗讀,去感受想象法布爾在具體的情境中迷戀昆蟲的樣子,讓學生去自主結構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點。

  教學過程

  詞語教學和語段教學是中年級閱讀教學中兩個最基本的落點。在當前“人文”滿天飛的語文課堂,如何在細讀文本時關注詞句,把閱讀的觸角伸向咀嚼詞句的滋味,玩味詞句的意蘊,這是中段閱讀教學中有待加強和重視的問題。

  《裝滿昆蟲的口袋》(北師大版三下)敘述了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研究昆蟲的兩件事,體現(xiàn)了法布爾對昆蟲的濃厚興趣。文章的語言平實易懂,故事情節(jié)也不復雜,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理解內容并非難事。但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讀、揣摩,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卻非易事?!笆冀K保持對文本言語的一種高度敏感和警覺,對每一句話,對每一個詞,甚至對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抱有那種黛玉進賈府式的敏感和警覺?!蔽覒阎@樣的一種敏感和警覺,一遍一遍地讀,課文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個關鍵詞和兩組畫面。

  一個關鍵詞。課文中的“迷戀”一詞,看似簡單,實則蘊涵極深,值得細細品味。

  體現(xiàn)線索脈絡:迷戀是分別貫穿這兩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線索脈絡。第一個故事:因為迷戀昆蟲,所以花叢里動聽的昆蟲聲音能引起他探究的好奇心;因為迷戀昆蟲,所以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花叢里尋找數(shù)天;因為迷戀昆蟲,所以他能忘記一切,堅持到抓到這只唱歌的蟲子的那一刻。第二個故事:因為迷戀昆蟲,所以處于活潑好動年齡的他卻能“一動不動地趴在岸邊,靜靜地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因為迷戀昆蟲,所以他能發(fā)現(xiàn)一只“比櫻桃核還小些的甲蟲”,并視之為“珍珠一般的寶貝”,“小心翼翼”地拾起甲蟲,“放進一個蝸牛殼里”保護起來,為的是“回家再好好欣賞”; 因為迷戀昆蟲,他能不顧家長的反對和訓斥,仍把甲蟲帶回家。

  彰顯人物精神:“迷戀”也是法布爾這個人物形象的真實寫照。他對昆蟲的迷戀程度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忘我、勇敢、執(zhí)著及對昆蟲的無限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

  聚焦“迷戀”一詞,既能駕輕就熟地梳理文章的來龍去脈,又能提綱挈領地捕捉人物的精神,實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兩組畫面。抓住“迷戀”這個關鍵詞,在語言文字的尋覓對話中,課文中兩組畫面浮現(xiàn)眼前:

  第一組畫面:著急與歡喜。第一個故事中描述了兩個場景:傍晚,法布爾父母在田野里著急地尋找法布爾;而此時的法布爾正在花叢里為抓到的會唱歌的蟲子―――“紡織娘”而歡喜。父母為什么著急呢?他們擔心法布爾餓壞肚子了,擔心他天黑找不到回家的路,擔心他在花叢中遇到危險……所以他們急切地“高聲呼喊兒子”。聽到父母呼喊聲的法布爾卻一邊“拿著一只全身翠綠、觸角細長的紡織娘”,一邊向父母宣泄著他的欣喜:“……瞧,我抓到了那只會唱歌的蟲子!”他找紡織娘已經找了三天了,晨曦中,黃昏下;烈日下,暴雨中;黑暗與恐懼,饑餓與傷痛……他對昆蟲的這份喜愛足以讓他克服一切困難,忍受一切痛苦。他完全沉浸在尋找昆蟲的歡樂世界里,忘了父母的擔心,忘了回家。

  第二組畫面:歡喜與訓斥。第二個故事中描述了兩個場景: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當他帶著昆蟲回家時父親對他的訓斥。八九歲的法布爾放鴨子時卻能“一動不動地趴在岸邊,靜靜地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當他發(fā)現(xiàn)了一只顏色特別的甲蟲時,“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蟲拾起來,放進一個蝸牛殼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賞這珍珠一般的寶貝”,并“歡歡喜喜地趕著鴨子回家了”。他對昆蟲的喜愛不僅如此,更表現(xiàn)在父親的訓斥從沒有驅散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他依然每到早晨……依然“老是捉蟲子”。這些足以使他陶醉其中,享受快樂,以至于讓他忘記了父親的訓斥,顧不上家長的反對了。

  “著急與歡喜、歡喜與訓斥”這些詞語,是每個故事的向心力,是每個故事的支撐點,它們凝聚了每個故事的精神內涵,緊緊圍繞這些詞語,引導學生誦讀文字,展開想象,提供畫面,體驗情景,便能立體豐滿地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濃厚興趣和無限的好奇心,從而升華對人物形象的感知。再來理解“迷戀”這個詞語的意思,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因為已完全把詞語置于語境當中,讓它浸潤在語境的流水里,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這個詞語的內涵和精神,而非字面意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3

  一、抓住課題

  板書課題時,故意漏掉“昆蟲”兩字,與學生交流,你的衣袋里一般會裝什么東西?卡片、零食、小玩意、錢、學習用品等等,對于“昆蟲”這些會爬、會跳、會飛的不安分的東西,喜歡的男同學也有好幾個,但他們說一般裝在瓶子或者塑料袋里,于是學生的頭腦里就存著疑問了。打開課本,找出課文中三處描寫“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從而帶出課題中“裝滿”這個題眼。接著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反復誦讀課題,有的重讀“裝滿”,有的重讀“昆蟲”,很有情趣。

  二、抓住事情

  學習文中兩件事,目的是為了說明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但這兩件事又有不同:1.觀察昆蟲之不同:“靜靜地觀察”是法布爾完全沉浸在他的昆蟲世界里了,他的觀察已經是有意識的主動的行為,不再是如抓紡織娘般的無意識行為。這說明在這兩三年中,法布爾已經學會了如何觀察?2.紡織娘相對于小甲蟲來說,個兒大、會叫而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抓起來也就輕松多了;但抓小甲蟲可就不那么輕松了。課文中描寫前者需要“三天”的時間,而后者“敏捷”地捉住了,可見法布爾對昆蟲已經相當熟悉了。從這一個側面,更能體現(xiàn)他對昆蟲的著迷。文中還有一系列他抓住小甲蟲后的動作描寫,“放”“包”“裝”,細細品讀,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溢于言表。學生讀得很投入。

  三、抓住“蟲迷”

  課文出現(xiàn)了三個詞語:著迷、迷戀、癡迷,所有教這篇課文的老師都會注意到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并區(qū)分它們的細微區(qū)別。學習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學生對于“著迷”這個詞語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戀”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蟲后再理解。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責罵,法布爾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世界里!這就是“迷戀”,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癡迷”呢,則含義更深,從“癡”的偏旁出發(fā),已經著魔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癡迷;而課文中主要是指時間之長,從童年到壯年直至白發(fā)斑斑的老人,這里還適當補充法布爾年老時候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執(zhí)著精神,使法布爾由“蟲迷”而成為了“科學家”!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4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癡迷的過程。

  教學本課時,我根據(jù)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體味語言,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走進法布爾的內心世界。

  成功之處:引導感悟癡迷。

  “迷”是這篇課文的靈魂。問文中有“著迷”“迷戀”“癡迷”這三個詞,意思差不多,但是程度卻越來越深。課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理解這三個詞,想想能不能調換它們的位置?為什么呢?討論之后在去學習課文,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課文主要描寫了兩個典型事例:一是法布爾抓住紡織娘;二是法布爾捉“小甲蟲”。對作者重點描寫的捉“小甲蟲”的情況。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這一自然段,從人物的心情、動作等方面,感悟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程度。其一,引導學生從第四到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描寫人物心情的詞句。你看,捉到了昆蟲,“高興極了”,“滿載而歸”,“心里喜滋滋的”;被迫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垃圾堆”,眼淚是“刷刷地往下掉”。在法布爾的心中,昆蟲的確是“心愛的小寶貝”。其二,應該引導學生抓住相關動詞,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之情。如第九自然段中一個“放”字的處理,我采用了詞語比較的方法來體會語言文字的情感。一個垃圾只要“扔”或“丟”,這里為何不是“扔”、“丟”,而是“放”呢?這樣看來,“放進”一詞看似樸實,但用得準確傳神,讓學生體會其用得精妙恰當。其三,還應當引導學生體會法布爾父母的責罵。在一般情況下,就一般孩子而言,父母不允許捉昆蟲,孩子便自動放棄了,而法布爾在如此情況下,仍然“興致勃勃地挑揀”,“躲起來偷偷地玩”,其癡迷程度便顯而易見了。這時候,再將“著迷”“迷戀”“癡迷”這三個詞提出來比較,學生就更能體會正是因為法布爾對昆蟲的這種癡迷與執(zhí)著才會有今天的成就的。

  不足之處:

  課上由于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所欠缺,回答問題比較瑣碎,浪費的時間也比較多,感悟的不夠深入。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再來讀一讀課題,思考一下為什么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為題目哪?

  換一個題目,例如,愛昆蟲的法布爾,法布爾的故事,可不可以?學生的回答還是比較精彩的:如,生動形象地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癡迷。他時時刻刻都在鉆研著昆蟲。

  這個時候我想趁熱大跌,便問:法布爾高高鼓起的衣袋里不僅塞滿了許許多多的昆蟲,還塞滿了__________。沒想到學生的回答千奇百怪:還有蟲子、貝殼、樹葉等等。這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也不知道該如何來應付,直接將答案引出來了:是啊,多少迷戀,多少眼淚,多少夢想,多少執(zhí)著!

  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有更多預設。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5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侯對昆蟲迷戀的故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爸浴笔俏恼碌暮诵?,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爾對昆蟲著迷為主線設計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中迷戀昆蟲的樣子。

  一、設置情境

  摸一摸你的衣袋里裝了些什么?如果一個人的衣袋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蟲子會怎么樣?大家感到“驚奇”“不可思議”,于是學生頭腦就存在著疑問了。打開課本找出文中描寫“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從而帶出課題中“裝滿”這個題眼。

  二、 兩件事比較

  學習兩件事目的是為了說明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但兩件事又有不同。一是抓紡織娘用了三天時間,捉甲蟲卻很“敏捷”地捉住了,可見法布爾對昆蟲已相當熟悉了。而捉甲蟲“靜靜的觀察”說明法布爾已完全沉浸在昆蟲世界中,從側面更能體會他對昆蟲的著迷。

  三、對“著迷”的理解

  文中出現(xiàn)了“著迷”、“迷戀”、“癡迷”三個詞語,文章以此為主線。再經過捉紡織娘和捉甲蟲這兩件事,大家對“著迷”已有所理解?!懊詰佟北取爸浴背潭雀?,有“依依不舍”的意思。在捉甲蟲后,面對父母的責罵,法布爾仍舍不得丟掉,說明他已沉迷與昆蟲世界。而“癡迷”含義更深,已經著魔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癡迷。法布爾終生致力于對昆蟲的研究,從不放棄。才使他踏入科學的殿堂成為一名昆蟲學家。

  四、再析題目

  文章最后提到了人們?yōu)榱思o念他,給他的雕塑上做了個高高鼓起的口袋,口袋里裝的是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昆蟲”“小動物”,再次回到題目,為什么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為題,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他熱愛昆蟲,熱愛大自然,并且全身心的投入,才使的他做的有滋有味,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