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 />

蘇軾的故事:少年逃婚晚年納妾

時間:2021-11-16 16:55:50 文化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蘇軾著名詞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作于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1075),當時作者在密州知州任上。這首詞為蘇軾懷念結(jié)發(fā)之妻王弗而作。王水照先生曾云:此詞“含悲帶淚,字字真情,將滿腔思念傾注與(于)筆端,創(chuàng)造出纏綿悱惻濃摯悲涼的感人意境”,實為定評。讓我們對蘇軾愛情故事的解讀,先從這首“纏綿悱惻濃摯悲涼”的《江城子》和王弗的故事開始。

  眉山三蘇祠,作者曾多次前往拜訪

  蘇軾一生共有三個伴侶:結(jié)發(fā)之妻王弗、繼室王閏之、侍妾王朝云,蘇軾與她們情真意篤。王弗生長子蘇邁,王閏之生次子蘇迨和三子蘇過,朝云在黃州時生下四子蘇遁,卻不幸夭折。朝云在閏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著蘇軾貶謫嶺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有一種奇特的言論,非常值得注意。鐘來茵先生在《蘇東坡三部曲》“總序”中說:

  一旦我們了解了真實的歷史事實,才知道蘇軾對前面的兩位夫人,感情平平淡淡,詩人為她們獻上的作品僅一二篇;而東坡對朝云愛得熾熱、持久,詩人為其所寫的作品竟然超過二十篇。

  在學術(shù)著作可以量化的今天,愛情質(zhì)量也用題詩多少來量化。按此道理,晚年愛上比自己小約三十歲的歌星梁菁菁的梁實秋先生,在短短的時間里寫了上千封情書(有時一天多達三封),和他相比,蘇軾對朝云的愛,也應算作很平淡呢!然而蘇軾一曲《江城子》,使天下中華識字兒女無不能誦“十年生死兩茫茫”,若讓梁實秋先生選編《古今十大愛情詩文》,想必也不會將這首詞摒棄吧。

  鐘萊茵先生所說的“一旦我們了解了真實的歷史事實”,除了詩篇多少之外,還有一個依據(jù)。他說:

  蘇軾多次宣布,他年輕時欲隱林泉,不愿結(jié)婚,不愿 出仕,迫于父母之命,才改變初衷的。由此可見,蘇軾與王弗的結(jié)合,是父母之命,媒勺(龍吟按:應為“妁”)之言的產(chǎn)物,不是一對年輕男女強烈感情的產(chǎn)物……任何事物都是通過比較才有區(qū)別,蘇軾對王朝云的強烈的愛情,反襯出蘇軾與王弗的感情是較為一般的。

  王弗病逝于治平二年(1065),蘇軾納朝云為妾則是十年后的事,二人如何“比較”?況且鐘氏在書中也曾推斷:蘇軾納朝云為妾,既與頂頭上司——當時的杭州太守陳襄故意安排有關(guān),又跟自己夫人王閏之催促密不可分,這里有沒有“長官之命”、“賢內(nèi)充媒”因素?而“蘇軾與王弗的結(jié)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產(chǎn)物”,卻是純乎臆測。

  所謂“蘇軾多次宣布,他年輕時欲隱林泉,不愿結(jié)婚,不 愿 出仕,迫于父母之命,才改變初衷的。”依據(jù)有兩個:一是蘇軾的《與劉宜翁使君書》:

  軾齠齔好道,本不欲婚宦,為父兄所強,一落世網(wǎng),不能自逭。

  劉宜翁是曾在三茅山學道的隱逸之人,晚年被貶于惠州的蘇軾與他通信,談及自己童年喜歡出家學道,不想結(jié)婚、不想做官之事,應是出自肺腑之言。蘇軾七八歲時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晚年在海南,這位先生還入夢對他進行教誨(見《眾妙堂記》),“齠齔好道”定與這位道長有關(guān)。至于“不欲婚宦”,原因是曾被“父兄”強加給婚姻。這里的“父”不僅指父親,伯父也是父輩;兄即指其伯父蘇渙的兒子蘇不欺、蘇不疑等,可是他們所“強”之人是不是王弗呢?

  宋人《東園叢說》記載著蘇軾少年時的另一段姻緣:

  王子家言及蘇公少年時,常夜讀書,鄰家豪右之女,嘗竊聽之。一夕來奔,蘇公不納,而約以登第后聘以為室。暨公及第,已別娶仕宦。歲久訪問其所適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其詞有“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之句,正謂斯人也。“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一作沙洲)冷”之句,謂此人不嫁而亡云也。

  蘇軾的《卜算子》詞寓意何在,至今眾說紛紜(涉及四個女子),這里不必卷入。我們要注意這段話的前半部分,所說的正是蘇軾的婚姻問題。

  《東園叢說》為南宋初年李如箎所撰,《四庫總目提要》認為其書雖被后人攙入雜說,但所記之事多“典核不茍”,因此作了“其書可采”的結(jié)論。

  更重要的在于,王子家并非道聽途說之徒,他是蘇軾友人王廷老的兒子、后來成了蘇轍三女婿的王浚明。王子家活了八十五歲,直到紹興二十三年(1153)才去世。侄女婿述說大伯丈的隱私,決不可捕風捉影。

  鐘萊茵先生的所謂“蘇軾多次宣布”,其實只是兩次,另一次是在《與王庠書》中:

  軾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許,迫以婚宦,故汩沒至今。

  王庠是四川榮州人,榮州離眉山僅百里之遙,二人不僅是同鄉(xiāng),還是“姻親”。王庠生于神宗熙寧七年(1074),比蘇軾整整小28歲。蘇軾此信,寫于晚年被貶“海嵎”之際,即60歲以后,當時王庠正值壯年,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于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年近不惑的大名士,要對一位后生談及自己少年時的婚事?

  答案只有一個:王庠對蘇軾早年的婚事多少知道些底細。

  蘇軾在給黃庭堅的信中透出了這個消息:“有侄婿王郎,名庠,榮州人。”(《與魯直書》)瞧,原來這位后生也是蘇軾的侄婿!聯(lián)想到蘇軾兩番強調(diào)“為父兄所強”、“父兄不許”,這位仁“兄”應是王庠的岳父。試想,如若王庠對長輩的隱私一無所知,蘇軾偏要與他談論此事,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由此可以斷定,蘇軾在娶王弗之前,還有一段婚姻。不然的話,他的“不欲婚”、父兄“迫以婚”就無從談起。這是一段親人諱言的往事,蘇軾在與知情的侄婿通信中透了一點消息,另一位侄婿則在晚年將這段秘密泄露了出去。

【蘇軾的故事:少年逃婚晚年納妾】相關(guān)文章:

1.蘇軾和王安石的故事:蘇東坡與王安石是一對仇敵

2.蘇軾的故事:少年逃婚晚年納妾

3.蘇軾的故事:才高八斗卻仕途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