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簡介|生平

時間:2021-11-17 04:40:21 文化

馮道(882~954)中國大規(guī)模官刻儒家經(jīng)籍的創(chuàng)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仕后唐、后晉(契丹)、后漢、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jīng)》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生平】
  馮道出生在“為農(nóng)為儒,不恒其業(yè)”的家庭。年輕時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事親孝而為 學勤,頗有古風。 唐末天祐年間,馮道曾任劉守光的參軍,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劉守光失敗后,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在河東任監(jiān)軍使的宦官張承業(yè),當了巡官。后張承業(yè)把他推薦給晉王,被任命為河東節(jié)度掌書記。李存勗與后梁軍夾河對壘之時,郭崇韜要求裁減閑散人員,李存勗怒而欲“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令馮道草擬文告發(fā)表,馮道執(zhí)筆久之不寫。李存勗正色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韜向李存勗道歉,經(jīng)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膽量識見。李存勗稱帝后,馮道被破格升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馮道為人刻苦儉約。在晉梁交戰(zhàn)前線,他在軍中只搭一茅屋,室內不設床席,睡覺僅用一捆牧草。請將送他在戰(zhàn)爭中掠得的美女,他無法推卻時就安置于別室,等找到她原來的親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喪丁憂期間,遇到饑荒,他就盡自己所有用來救濟鄉(xiāng)里,親自種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蕪的人家,他就不聲不響地在夜里幫助耕種,事后人家前來道謝,他認為這完全是應該做的。守孝期滿,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時,正遇上趙在禮魏州兵變后李嗣源帶兵進攻首都洛陽,孔循勸他等到局勢明朗后再走,他認為奉詔赴闕,不可擅留,依舊快速趕赴京師。
  李嗣源向來知道馮道的聲名,即帝位后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遷兵部侍郎。一年后,又遷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馮道引薦任用了不少有才識的孤寒士子,而對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盡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諷刺打擊,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太平無事。馮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東任掌書記時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過井陘(今屬河北)地區(qū)的險惡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沒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時以為可以放心大膽結果反而跌傷的事說:“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yè)業(yè),臣之望也。”李嗣源問他豐收年景的百姓情況時,他說:“谷貴餓農(nóng),谷賤傷農(nóng)。”并且特地吟誦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命人抄下經(jīng)常誦讀。當李嗣源為得到一只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玉杯而高興時,他說:“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并且進一步指出這無形之寶便是“仁義”。他因勢利導地規(guī)勸明宗,既使對方樂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他還因為“諸經(jīng)舛謬,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陜西西安)鄭覃所刊石經(jīng),雕為印板,流布天下”。這是中國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后,他在閔帝李從厚時仍任宰相。當李從厚出奔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時,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從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為宰相,后雖一度出為同州(今陜西大荔)節(jié)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晉滅后唐時,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事無巨細,悉以歸之。其榮寵程度更勝前朝。石重貴時,他仍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后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jié)度使,又徙鎮(zhèn)威勝(治鄧州,今河南鄧縣)。“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師。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這種自甘貶辱的態(tài)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興,被任為太傅。耶律德光曾問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說:“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有人說這種諂媚的諛詞討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歡,因而沒有夷滅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時,他一直隨從到了常山。劉知遠建漢稱帝后,他以太師奉朝請。后周滅后漢之后,馮道又被后周任命為太師兼中書令為首相。
  馮道在未發(fā)跡時曾寫過一首詩: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反映了他既要潔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學。后來,有人因他“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余年”,而稱之為不倒翁。
  乾祐三年(950)夏,馮道寫了一篇題為《長樂老自敘》的文章,歷述自己在后唐、后晉、后漢三朝及契丹入主時期所獲官爵榮寵,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他寫道:“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于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認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為時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這不足在于“不能為大君致一統(tǒng)、定八方,誠有愧于歷職歷官”。因而他清醒地預見到后人對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后周取代后漢時,馮道已是一位經(jīng)驗老到的政客,連郭威都要細察他的反應來決定行止。當郭威進攻洛陽,劉承祐為亂兵所殺后,郭威認為后漢大臣一定會推戴自己為帝。可是在見到馮道時,發(fā)現(xiàn)馮道一點表示都沒有,只好像往常一樣先向他行禮,馮道仍像平時一樣受之。郭威就意識到取代后漢為帝的時機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劉赟為帝,并且派馮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當時的輿論并沒有把后漢之亡歸罪于馮道,而馮道對于改朝換代喪君亡國也因習以為常而并不在意。柴榮繼位后打算親征劉赟,馮道以為不可,再三諫阻。當柴榮說要以唐太宗為榜樣時,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榮,親征時就不要他隨行而讓他去處理郭威的后事。結果郭威剛安葬完畢,馮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終年73 歲。謚文懿,追封瀛王。馮道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捻掌鎮(zhèn)。

【成就】
  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馮道為印行經(jīng)籍標準文本,經(jīng)皇帝批準由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等人任詳勘官,李鶚、朱延熙等書寫,依唐刻《開成石經(jīng)》,并和經(jīng)注合刊,開雕“九經(jīng)”:《易》、《書》、《詩》、《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周禮》、《儀禮》和《禮記》,以端楷書寫,能匠刊刻。
  到了后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五月雕印完成,歷時22年。同時刻成的有唐代張參撰《五經(jīng)文字》、玄度撰《九經(jīng)字樣》等書。因刻書事業(yè)由國子監(jiān)主持,故史稱“五代監(jiān)本九經(jīng)”,創(chuàng)官刻書籍之始。當時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對此,元王禎評為“因是天下書籍遂廣”。印本后來失傳。

【馮道簡介|生平】相關文章:

1.馮道簡介|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