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爾袞(dorgon)(公元1612-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少年時多次隨兄出征蒙古與明朝,因?qū)医ü?6歲而獲“墨爾根代青貝勒”(mergen daicing b" />

多爾袞簡介_多爾袞簡介及生平資料_歷史上的多爾袞

時間:2021-11-16 16:56:54 文化

  多爾袞簡介:

  愛新覺羅·多爾袞(dorgon)(公元1612-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少年時多次隨兄出征蒙古與明朝,因?qū)医ü?6歲而獲“墨爾根代青貝勒”(mergen daicing beile,滿語“聰明機警”)之號,成為正白旗旗主(與兄阿濟格分別持有正白旗15個牛錄,阿濟格年長為旗主,因阿濟格代多鐸說親,被廢旗主,多爾袞繼而成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極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并于第二年以攝政王身份率八旗軍入關(guān)。

  他是確立清初政權(quán)及清廷各項政策的最重要的決策者,加封至“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廟號成宗。后順治帝奪其“成宗義皇帝”號。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復(fù)還睿親王封號,追謚忠,配享于太廟。

  多爾袞一世驍勇,征戰(zhàn)四方,是值得滿蒙人民永遠紀念的人物。

  人物生平:

  1626年封貝勒;1636年因戰(zhàn)功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輔政,稱攝政王;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guān),清朝問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后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復(fù)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少年時期

  多爾袞十五歲時,皇太極矯旨,迫其母阿巴亥(烏拉納喇氏)為努爾哈赤殉葬,多爾袞的生母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是烏喇貝勒滿泰的女兒,生于明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比努爾哈赤小三十一歲。她早在萬歷二十九年十一月滿十二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與多鐸。在努爾哈赤晚年她是最得寵的人,被立為大妃,努爾哈赤給她的三個兒子分別掌管三旗??墒沁@位薄命的紅顏佳麗在三十七歲的盛年,因努爾哈赤的病逝而殉葬,香消玉殞。(清史原文:大妃,納喇氏,烏喇貝勒滿泰女。歲辛丑,歸太祖,年十二。孝慈皇后崩,立為大妃。天命十一年七月,太祖有疾,浴於湯泉。疾大漸,乘舟自太子河還,召大妃出迎,入渾河。庚戌,舟次叆雞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同殉者,二庶妃。妃子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父母死時,多爾袞年僅15歲。父母早喪,對少年多爾袞是最大的不幸,這對他一生的成長和政治生涯,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少年從征

  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在母親死去的翌年,多爾袞就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多爾袞有戰(zhàn)功,破敵人于敖穆楞。皇太極賜給他“墨爾根戴青”的美號,這一年,多爾袞才16歲。

  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參加了幾乎所有的重大戰(zhàn)役,逐漸成為著名的軍事統(tǒng)帥。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戰(zhàn)役中,他親自沖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軍多有傷亡。事后,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勸阻,說:“墨爾根戴青也沖鋒而入,倘有疏失,必將你等處以嚴刑,斷不寬容!”進攻錦州城,他又一馬當先,沖在前面。明將祖大壽的軍隊從錦州城頭向南發(fā)炮,洪承疇的軍隊則由南向北發(fā)炮,多爾袞受到夾擊,幾乎被擊斃。(清史原文:從上圍大凌河戰(zhàn),多爾袞陷于陣,明兵墮壕者百余人。上切責諸將之不阻。)以后祖大壽投降,多爾袞向他談及當時的險狀,祖大壽說:“果有此事?如炮火擊中大王坐騎,后果不堪想象!”多爾袞卻說:“當時兩仇相敵,唯恐打不中啊。”

  明確提出對明“殘毀”戰(zhàn)略。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商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詢問他們征明及察哈爾、朝鮮,應(yīng)該以何者為先?多爾袞力主以征明為先。他從動搖明統(tǒng)治根基,進而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戰(zhàn)略目的出發(fā),建議皇太極每年整頓兵馬,乘谷子熟時深入明境,圍困燕京截其援兵,殘毀其屯堡,消耗其國力。(清史原文:詔問征明朝及察哈爾、朝鮮三者何先,多爾袞:“宜整頓兵馬,乘谷熟時入邊圍燕京,截其援兵毀其屯堡,為久駐計可坐待其敝”.)多爾袞的建策,得到皇太極采納。因山海關(guān)外一帶地方尚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軍隊繞道蒙古地區(qū),越過長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躪土地人民,給明朝以沉重打擊。

  攻滅蒙古察哈爾部,獲傳國璽。后金征服與招撫蒙古各部時,惟獨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率領(lǐng)下,不肯降服,始終采取與后金對抗、周旋的態(tài)度。天聰八年,林丹汗出天花死在青海打草灘?;侍珮O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于天聰九年二月命多爾袞等率精兵萬人,前往黃河河套地區(qū),招撫察哈爾部眾。此次進軍,進展順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林丹汗的兒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傳國玉璽,上有“制誥之寶”四字,多爾袞將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群臣因而奏請皇太極上尊號稱帝。多爾袞也晉封和碩睿親王,更加受到重用。

  擁立福臨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nóng)歷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于盛京后宮,他生前未立嗣子,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讬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多爾袞誅殺阿達禮、碩讬,與諸王、諸貝勒、群臣奉福臨即位。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左右輔政,等福臨年長后,當即歸政。這個方案,打破了僵局。多爾袞顧全了大局,雖然沒有得到皇位,卻也不是這場爭斗的失敗者,由于擁立6歲的福臨,一切實權(quán)掌握在他手中,與濟爾哈朗商議罷黜諸王貝勒在六部的官職。順治元年正月,禁止外國饋贈清朝諸王貝勒。濟爾哈朗諭令諸大臣,凡事先奏請攝政王多爾袞,書寫名子時,多爾袞亦先之。由是多爾袞始專政,成為清朝實際的最高統(tǒng)治者。

  奠基北京

  順治帝臨政時,關(guān)內(nèi)正一片混亂。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今景山),統(tǒng)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消息傳到清廷,朝野震動。當權(quán)的多爾袞決定立即入關(guān),爭奪政權(quán)。這時,本已投降農(nóng)民起義軍的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的明總兵吳三桂因不滿起義軍對其家屬的侵犯 ,遂一怒而去。李自成得到消息,于順治元年農(nóng)歷四月十三日與劉宗敏率兵前往征討。吳三桂自料不敵農(nóng)民起義軍,遂請求清朝出兵援助。順治元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一日,農(nóng)民起義軍抵達山海關(guān),與吳三桂展開激戰(zhàn)。順治元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二日晨,吳三桂眼看就要戰(zhàn)敗,遂出關(guān)至歡喜嶺上的威遠臺謁見清攝政王多爾袞,再次請求清軍入援。多爾袞立即下令清軍三路入關(guān),向農(nóng)民起義軍陣地發(fā)動猛攻。起義軍寡不敵眾,劉宗敏受傷,李自成只得下令撤退,于順治元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順治元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順治元年農(nóng)歷四月三十日,以郊外祭天為名撤出了北京。順治元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城。順治元年農(nóng)歷六月,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商議決定,遷都北京(時稱燕京)。

  清朝遷都北京既是出于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關(guān)外的戰(zhàn)略考慮。清廷以多爾袞為首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北京,只有占據(jù)這個關(guān)口才能進而統(tǒng)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yè)”.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日,清朝開始遷都。順治元年九月,順治帝從盛京(沈陽)到達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命禮部為多爾袞建碑紀績,加賜多爾袞冊寶、上飾十三顆東珠的黑狐冠一頂、黑狐裘一襲,金銀、馬駝等。順治元年農(nóng)歷十月初十,皇帝在皇極門(順治二年改稱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開始了以北京為都城的長達260多年的統(tǒng)治。

  統(tǒng)一中原

  清軍進入北京后,順治元年農(nóng)歷十月十九日,多爾袞命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同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部三萬余騎,由大同經(jīng)榆林、延安迂回入陜進攻大順軍;命和碩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所部進軍江南。由于此前李自成為扭轉(zhuǎn)大順軍在山西、河南的頹勢,自十月十二日起反攻河南懷慶(今河南沁陽),連克濟源、孟縣,在柏香鎮(zhèn)大敗清軍,斬殺懷慶總兵金玉和等人。多爾袞聞訊,急命正在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政權(quán)的多鐸轉(zhuǎn)兵向西,先解懷慶之圍,然后由河南渡黃河,與英親王阿濟格形成南北夾攻之勢,兩路清兵同時進攻大順軍。李自成親率劉宗敏、劉芳亮等精銳部隊北上,準備與阿濟格軍決戰(zhàn)于陜北。順治元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五日,多鐸部進攻至陜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在靈寶境內(nèi)擊敗大順軍后趨向潼關(guān)。李自成聞訊后急忙率兵掉頭趕赴潼關(guān)。清軍為保證此次戰(zhàn)役的勝利,增調(diào)固山額真阿山、馬喇希等部經(jīng)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市西北)援助潼關(guān)清軍,并調(diào)來紅衣大炮加強裝備。清軍與大順軍在潼關(guān)激烈爭奪,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多鐸率領(lǐng)的南路軍于潼關(guān)大敗大順軍。同時,英王阿濟格率領(lǐng)北路軍也一路過關(guān)斬將、勢如破竹,與多鐸會師西安指日可待。南北受敵的李自成棄西安南逃,出藍田,走商州(今陜西商縣),轉(zhuǎn)戰(zhàn)湖廣地區(qū)。順治二年二月,多爾袞命阿濟格繼續(xù)揮兵追擊大順軍。順治二年三月,劉宗敏率所部大順軍占領(lǐng)守備空虛的武昌,清軍追蹤而至,圍攻武昌。順治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劉宗敏率所部大順軍棄城突圍,遭清軍伏擊,大將劉宗敏負傷被俘,后清軍用弓弦將其勒死。在此之前李自成率已部分大順軍從漢陽經(jīng)嘉魚、蒲圻退至通城。順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湘鄂贛交界處的通城縣九宮山玄帝廟中拜神時遭當?shù)剜l(xiāng)民誤殺,大順政權(quán)至此滅亡。

  重用漢人

  清朝入關(guān),百廢待舉,多爾袞令戒飭官吏,網(wǎng)羅賢才,收恤都市貧民。用湯若望議,厘正歷法,定名曰時憲歷。倚重漢官范文程、洪承疇、馮銓等人,將內(nèi)三院改為內(nèi)閣,設(shè)大學士,行使原先明內(nèi)閣的職責。承襲了明代“票擬”制度,即內(nèi)閣對內(nèi)外大小臣工的題奏本章草擬出批復(fù)意見,供皇帝審閱定奪。

  輕徭薄賦

  順治元年農(nóng)歷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后,宣布自順治元年起,薄稅斂。令曰:“明朝弊政,實行三餉,遼餉之外,復(fù)還有練餉、剿餉,數(shù)倍加派,近者十余年,遠者二十年,以致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更有糧料、召買諸多名目,各種私派巧取殃民。今與民約,凡正額賦外,一切加派盡予刪除。官吏若有不從者,察實治其罪。”

  革除弊政

  多爾袞進入北京后,還下令:“自明朝禍亂,刁風日競設(shè)機構(gòu)訟,傷財敗俗心竊痛之!自今皆予以維新,凡順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罪無大小悉行豁免。有違諭訐訟者,以所告之罪罪其自身。田、婚、斗毆細故,就有司告理即可。重大案情者經(jīng)撫按結(jié)案,不是機密要情,無許進入北京越級訴訴。有訟師誣陷良民的,加罪一等反坐訟師。”

  誅除異己

  肅武親王豪格,清太宗的第一個兒子,封肅親王。順治初立,肅親王怨多爾袞不擁立他為皇帝,有嫌隙。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夏四月戊午朔,以語侵睿親王多爾袞,為固山額真何洛會等所訐。訐告肅親王豪格怨望悖妄罪,多爾袞就以豪格“圖謀不軌”,削去他的王爵,廢豪格為庶人,其黨俄莫克圖等皆論死。大臣揚善等以諂附,坐死。順治元年十月,大封諸王,又恢復(fù)了他的王爵。順治三年,多爾袞派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統(tǒng)兵往四川鎮(zhèn)壓張獻忠大西軍。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凱旋回京,沒有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多爾袞與豪格有夙隙以豪格犯 有包庇部屬、冒領(lǐng)軍功及提拔罪人揚善弟吉賽等罪名,將豪格囚禁于牢獄。順治五年三月,豪格死在獄中。多爾袞納豪格福晉為妃。(事見《清史稿·豪格傳》 )

  剃發(fā)易服

  清入關(guān)之初,多爾袞頒布“剃發(fā)易服”令,清廷明令清軍所到之處,限全體漢族人10日之內(nèi)盡廢明朝衣冠,依從滿族剃發(fā)垂辮、著馬蹄箭袖的服飾習俗,違抗者處死,引起全國各地民眾的強烈反抗,很多人為此獻出生命。

  占房圈地

  清軍入關(guān)后,以明末戰(zhàn)亂造成大批無主土地為由,強行將京畿土地無償分給八旗王公貴族,造成大批被圈土地的百姓流離失所,社會更加動蕩。

  清朝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官民隨同遷入關(guān)內(nèi),分布在北京及京畿地區(qū)。為了解決他們的生計,多爾袞下令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把北京內(nèi)城(又叫北城)的幾十萬漢民強迫遷往外城(南城),騰空內(nèi)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漢人搬遷時雖然給一點搬家費,但根本不夠買房或蓋房。許多漢民傾家蕩產(chǎn),或流離失所。另一件事,是在京畿地區(qū)跑馬占地。清廷派出官員,騎在馬上,拉開戶部發(fā)給的繩索,縱馬圈占百姓良田,俗稱“跑馬占地”.名義上是圈占無主荒田,分給王公貴族和八旗官兵,實際上是把農(nóng)民的大量土地無償占有了。

  投充逃人

  清朝王公旗人富戶并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們在圈占的田地上設(shè)立農(nóng)莊,因為缺少勞力,便實行逼民“投充”的政策,招收農(nóng)民供其役使。許多漢人不愿離開故土,或經(jīng)濟破產(chǎn),紛紛投充到八旗名下,充當奴仆。他們的處境非常悲慘,又引發(fā)大批逃亡問題。

  多爾袞制定了嚴禁奴仆逃亡的法律,規(guī)定:抓獲逃人,鞭一百,歸還原主;隱匿者正法,家產(chǎn)沒收;左鄰右舍,各鞭一百,流放邊遠。這種肆意株連、刑罰過重的做法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嚴重惡果,與多爾袞“滿漢一家”的思想當然也是南轅北轍。

  身后榮辱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農(nóng)歷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祔享太廟。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農(nóng)歷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順治七年十二月(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順治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迎多爾袞奠。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八年正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祔享太廟。

  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后襲親王,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克薩哈為議政大臣。順治八年農(nóng)歷二月,蘇克薩哈與詹岱訐告“多爾袞薨時,其侍女吳爾庫尼將要殉葬,請以多爾袞所制八補黃龍袍、黑貂褂、大東珠置棺內(nèi)。多爾袞活著時,欲謀篡位。”

  固山額真譚泰亦言“多爾袞納肅王福晉,復(fù)令肅王之子至第較射,何洛會以惡言罵之。”于是巽親王滿達海、鄭親王濟爾哈朗、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及內(nèi)大臣等疏言:“昔太宗文皇帝龍馭賓天,諸王與大臣共矢忠誠,擁戴皇上?;噬戏皆跊_年,令睿親王多爾袞與臣濟爾哈朗同輔政。后多爾袞獨擅專權(quán),不令濟爾哈朗干預(yù)朝政,以多爾袞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言行妄自尊大,自稱為皇父攝政王。構(gòu)陷威逼肅親王,使其死,遂收其財產(chǎn),且納其王妃。更悖理僣妄入生母于太廟。臣等從前畏懼吞聲,今冒死上奏,原重加處治。”

  順治遂下詔削多爾袞爵位,撤去廟享,并廢除孝烈武皇后謚號、廟享,罷黜宗室,收籍財產(chǎn)入官,養(yǎng)子多爾博歸豫親王宗。

  乾隆三十八年,高宗詔曰:“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歿后其屬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實統(tǒng)眾入關(guān),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功勞未可盡泯。今其塋域榛蕪,后嗣廢絕殊堪憫惻。交內(nèi)務(wù)府派人員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時祭掃。”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又下詔曰:“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邊疆。創(chuàng)制規(guī)模皆所經(jīng)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tǒng)之大業(yè),厥功最著。身后為蘇克薩哈所構(gòu)陷,首告誣陷以謀逆。其時世祖未嘗親政,經(jīng)諸王大臣定罪除睿親王封。朕念王若果萌異志,兵權(quán)在握何事不可為?其不于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入斂服僣越用龍袞,證為覬覦有是理乎?朕每覽《世祖實錄》至此,未嘗不為睿親王墮淚。睿親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感厚恩明君臣大義。由宵小奸謀構(gòu)成冤獄,豈可不為睿親王昭雪?宜復(fù)還睿親王封號,追謚忠,配享于太廟。依親王園寢制度,修建其塋墓,令太常寺于春秋致祭。其王爵世襲罔替。”

  個人生活:

  多爾袞身體素質(zhì)并非電視劇和電影中的粗大健壯,他是一個身材細弱的患病之人,他患有風病,經(jīng)常性的頭暈?zāi)垦!6酄栃柺群眯杂头渴?,史書記載的妻妾就有六妻四妾。

  評價:

  豪格詛咒多爾袞是“有病無福”之人,多爾袞身材細瘦,素患風疾,常常頭昏目眩,壯年猝死,大抵跟縱欲有關(guān)。隨著權(quán)力的迅速膨脹,多爾袞的生活窮侈極欲,“于八旗選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爾喀部索取有夫之婦”,還逼娶朝鮮公主,又嫌其不美,讓朝鮮再選美女,搞得朝鮮朝野大怨。

  乾隆評價多爾袞: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chuàng)制規(guī)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統(tǒng)之業(yè),功勞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義。

  但多爾袞有“六大弊政”,剃發(fā)、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延續(xù)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廣西巡撫郭肇基等人因為“擅帶逃人五十三名”,被處死。順治十年豪雨成災(zāi),“直隸被水諸處,萬民流離,扶老攜幼,就食山東。但逃人法嚴,不敢收留,流民啼號轉(zhuǎn)徙”

  家族成員:

  妻妾


  多爾袞的妻妾究竟有多少,很難說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個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鮮女子1人。在成群的佳麗中,《清史稿》提到的有4個人:

  1.元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桑噶爾寨貝勒的女兒。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她與多爾袞成婚時,多爾袞只有13歲。順治六年博爾濟吉特氏逝世。他們相濡以沫,在一起生活了25年,多爾袞對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多爾袞去世,博爾濟吉特氏又被追封為敬孝忠恭義皇后。次年追封被奪。

  2.皇太極的康惠淑妃撫養(yǎng)的蒙古女,康惠淑妃,博爾濟吉特氏,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爾女。崇德元年,封衍慶宮淑妃。撫蒙古女,上命睿親王多爾袞娶焉。

  3. 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索諾布臺吉的女兒。原是肅親王豪格的福晉。豪格被幽禁而死,多爾袞把她迎進王府,成為自己的王妃。

  4. 妃李氏,朝鮮人,朝鮮金林郡公李開音之女,即朝鮮義順公主。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爾袞在迎娶豪格遺孀的同時,又派親信去朝鮮選美,結(jié)果16歲的李氏被選中。多爾袞親自前往迎娶,未舉行任何儀式,就迫不及待地與李氏在連山成婚。不久,多爾袞就撒手塵寰。

  子女

  史載多爾袞多妻無子,有一女東莪,以愛新覺羅·多爾博為養(yǎng)子世襲親王。

  后“以睿王私制御用服飾等件,又欲率兩旗駐永平,陰謀篡逆。睿王應(yīng)籍沒所屬家產(chǎn)人口入官。其養(yǎng)子多爾 博,女東莪俱給信王。”-----------《世祖實錄》順治八年二月癸巳條

  軼事典故:

  太后下嫁


  孝莊文皇后究竟是否下嫁了多爾袞,乃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在史學界是爭論的焦點問題。

  持下嫁說專家的理由:

  1.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nèi)院。”無疑是把太后置于妻子,皇帝置于兒子的地位,如果太后沒有下嫁,她和皇室親王貝勒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奇怪的是此事卻得到他們的默認。當多爾袞死后,竟破例追封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神位附太廟。曾有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

  2.據(jù)朝鮮史料記載,順治六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鮮遞交國書,朝鮮國王看見書中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便問“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清朝來使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云。”右議鄭太和說:“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朝鮮國王也說:“然則二帝矣。”這里說明朝鮮君臣也發(fā)現(xiàn)所謂“皇父”的奧秘。無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3.明朝遺臣張煌言著《張蒼水詩集》中“建夷宮詞”一詩中云:“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咋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4.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文皇后病重留下遺囑,“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wù)于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這種作法是違背清朝帝后喪葬制度的,可見她有難言苦衷,所以康熙把太皇太后的靈樞停放在東陵,雍正時才葬入昭西陵地宮。

  持未嫁說的專家認為:

  1.孝莊文皇后在順治時已貴為皇太后,以她的尊崇身份,如下嫁就不會死后葬入皇陵了。

  2.順治詔書子虛烏有。

  3.張煌言之詩不可信,有的著名清史學家認為,張煌言對清廷懷有成見,其詩不能作為史實根據(jù),帝后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如真有其事,當時私人著作里應(yīng)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問世,除了張煌言的詩之外,沒有什么可以印證太后下嫁攝政王的史料,因而下嫁是“敵國”(指南明政權(quán))之傳聞而已。現(xiàn)存的清代官書、檔案中沒有任何記載,“詩之為物,尤可以興到揮灑,不負傳信之責。”因此不能據(jù)此孤證為定論。在《建夷宮詞》中另外一首中說,清初某皇帝曾經(jīng)娶了一個懷有遺腹子的孀婦為皇后,“錯將蝦子作龍兒”,但在清史上,這事子虛烏有,可見他的詩根本沒有史實根據(jù)。

  4.康熙帝及以后各帝始終承認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文皇帝的皇后,對其尊崇備致,歌功頌德,祭禮有加。所以“太后下嫁”之案根本不存在。

  5.“慈寧宮里爛盈門”之句說太后大婚時慈寧宮內(nèi)外張燈結(jié)彩,喜氣洋洋。但據(jù)《清實錄》載,孝莊文皇后是在順治十年慈寧宮修葺之后才搬進去的,所以大辦婚事必得在順治十年之后,但多爾袞已于順治七年十二月病死,可見“太后下嫁”之說不可信。

  生母之死

  關(guān)于多爾袞生母阿巴亥的死,在清朝的官修史書中就有不同說法。

  在成書最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阿巴亥被描繪成容貌艷麗,卻心懷嫉妒的人,因此屢屢引起努爾哈赤不悅。努爾哈赤擔心自己死后,阿巴亥會危害國家,所以,預(yù)先遺言給年長諸子,到時候必須令她殉死。在努爾哈赤死后,努爾哈赤年長諸子代善、皇太極等告訴阿巴亥,按照父親遺言,她必須自盡,以便死后繼續(xù)服侍他。阿巴亥只有37歲,豐姿綽約,正值盛年?;趯θ松牧魬俸蛯圩拥臓繏?,她百般支吾,不愿殉死。代善、皇太極堅持必須遵從先帝遺命。阿巴亥被逼無奈,只好盛裝打扮,佩帶珠寶飾物,請求諸貝勒善待兩幼子多爾袞、多鐸,隨即在辰時(早晨7-9時)自盡。阿巴亥死時,阿濟格22歲已經(jīng)成年,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但這種有意丑化阿巴亥的說法,似乎有些牽強,因而有研究者推測,這部編寫于清太宗時代的《實錄》企圖隱瞞歷史上的某些真相。

  根據(jù)朝鮮史籍《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努爾哈赤臨終時,曾遺命由幼子多爾袞繼承汗位,代善為攝政。但努爾哈赤死后,代善支持皇太極登極。為確保多爾袞母親不加反對,必須逼迫其自盡。還有一種說法,努爾哈赤并未確指繼承人,但他曾明確宣布,日后將由掌管八旗的八和碩貝勒共同執(zhí)政,并從中推舉一名新汗。努爾哈赤死時,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各領(lǐng)一旗。其它和碩貝勒擔心,在其母阿巴亥的支持下,他們?nèi)寺?lián)合在一起,力量會變得十分強大。因此,四位年長的和碩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才決定阿巴亥必須自盡。如果這種推測言之成理,阿巴亥應(yīng)是被迫自盡的,并非遵照努爾哈赤的遺詔。所謂“遺詔”,純屬偽造?!秾嶄洝分杏嘘P(guān)阿巴亥的記述,也是無中生有。

  此后,關(guān)于多爾袞生母的記載,在清朝官修史書《實錄》中幾經(jīng)修改。

  清朝入關(guān)后,順治帝福臨年幼,多爾袞總攝朝政,權(quán)勢達到頂點,他追謚其母為“孝烈武皇后”,并配享太廟。他還命令編寫本朝歷史的史官,從《實錄》中刪除不利于其母的記載。然而,一旦多爾袞逝世,在諸王羅致他的諸多“罪狀”中,就包括篡改歷史、使其母配享太廟。隨即,“孝烈武皇后”的謚號被追奪,并重新恢復(fù)了《實錄》中已被刪除的有關(guān)阿巴亥的內(nèi)容。

  最后,在乾隆年間編纂的《清太祖實錄》的最后定本中,關(guān)于阿巴亥的死,做了新的解釋:一是否定了努爾哈赤生前有遺囑的說法,“上(指努爾哈赤)于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yù)定告誡,臨崩(死)不復(fù)言及”;一是對阿巴亥的死做了含糊其詞的處理,只用了“以身殉焉”四個字。至于是被逼殉死,還是主動殉死,完全沒說。

【多爾袞簡介_多爾袞簡介及生平資料_歷史上的多爾袞】相關(guān)文章:

1.多爾袞簡介_多爾袞簡介及生平資料_歷史上的多爾袞

2.多爾袞怎么死的_多爾袞之死的全方面分析

3.多爾袞和孝莊_孝莊皇后和多爾袞_大玉兒和多爾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