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

時間:2022-07-01 15:44:40 讀后感
  • 讀紅巖有感 推薦度:
  • 讀《簡愛》有感 推薦度:
  • 讀童年有感 推薦度:
  • 讀《廉政鏡鑒》有感 推薦度:
  • 讀《正面管教》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我們仨》有感

  認(rèn)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我們仨》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我們仨》有感1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題記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與其夫錢鍾書和其女錢瑗的一起做的一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由最初的三個人,慢慢的變成了兩個人,以至最后楊絳自己一個人,獨守著孤獨,獨自一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

  在書的末尾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有人的地方才有家,一個家不是一個所謂的房子,而是有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哪算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殼,一個客棧而已,因為隨時都可以拋棄不管,不會有不舍,不會有更多的感情,只會茍且的活著,因為少了責(zé)任。哪怕家再小,只要有人,就會有愛,因為有責(zé)任,家是產(chǎn)生責(zé)任的搖籃,才會使人相互依托,才會使再難吃的飯,也會由衷的說好吃;才會當(dāng)家人去開會,耽誤了幾天,也要去派出所;才會當(dāng)團(tuán)聚時由心的問寒問暖,而不是客套。那才是家。當(dāng)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有滿地落葉,一顆顆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時,人與人散了又聚,只有家是無論怎樣都拆不散的,哪怕里面的人離得再遠(yuǎn)。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yuǎn)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因為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yuǎn)。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珍惜我們能與家人相聚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們永遠(yuǎn)也無法預(yù)料,我們只有守住現(xiàn)在的一點一滴。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像我們,現(xiàn)在還小,雖然也會與大人置氣,那是因為我們不懂,但隨著這我們越來越大,是不是應(yīng)該懂得越清晰?使我們以后自己回憶起這個萬里長夢會更美一些?

  人生甚短,每一個歷程無非就是這漫長歷程中的一小站,在你度過這一小站時,請記住,不要忘了看看叫你周圍陪你度過的家人,對他們笑笑,給他們個信號,告訴他們,你在。不要她們一個人思念好多人!深淺不一的印記,付之一笑的回憶。

讀《我們仨》有感2

  楊絳先生100歲大齡寫《我們仨》,確實是一件偉大的事。讀來,更驚醒老爺子清楚的文思、清雅的文本和不凡的心理狀態(tài)。

  隨夢入關(guān),而老先生的夢并不是虛無縹緲。三人漸行漸遠(yuǎn)了,幸福的家始終沒有了。年分和年底,老爺子陸續(xù)喪失倆位家人,這一份傷疼是以怎樣的強悍殘害風(fēng)燭殘年的老年人?我在老先生文本里明白:我手撐在樹上,我的汽車頭枕在手里,心中的淚水直往上涌,直圍到喉嚨。我用勁咽住,可是我使的勁頭很大,滿懷淚水把胸脯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底石片上墜落下一堆鮮血淋漓的東西。迎面而來的嚴(yán)寒,直往我胸脯的小洞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去把那鮮血淋漓的東西揉成一團(tuán)往胸脯里塞;多虧血許多 ,把滓雜廢棄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趕緊裂開,另一手壓在上面護(hù)著,感覺惡心頭暈,害怕倒在驛道上,跌跌撞撞由熱鬧非凡、相憐僵持的三個人變?yōu)殒萑灰簧恚陋毤拍纳罡@以往的快樂。老先生數(shù)不勝數(shù)地回憶老公和閨女,相思之苦,悲從中來。我只愿我可以變?yōu)橐粔K石頭,矗立山上,守望先鋒著哪個小一點。自己問一下自己:山頂?shù)氖瘔K,是否一個個女性變?yōu)榈耐蚴?我確實不想動了,只愿變?yōu)橐粔K石頭,守望先鋒著我已經(jīng)看不到的小帆船??墒俏抑蛔兂闪艘黄蔹S,風(fēng)一吹,就從亂石間漂落下來。我真疲勞地爬上山上,卻給風(fēng)一下子掃落入古驛道上,一路上敲打著驛道回去拂去。我撫摩著一步步踏過的驛道,一路上全是離情。一片枯黃,守望先鋒生命最終。生命比較有限,情海無垠。老先生的忠貞和守衛(wèi)是百年老的厚實和人生境界。痛難以忘懷,與日猛增,但老先生在堅強不屈再次。她日以繼夜地和時間賽跑,用她得話說成把握住回家了以前的時分秒。老先生的頑強與豁達(dá)大度要我想起胡楊林,上千年風(fēng)采,堅強不屈。

  老先生博學(xué)多才強識,學(xué)識淵博,威望極高,然令人感慨的是她為了愛心甘情愿位居并努力,用聰慧和大愛無疆用心構(gòu)建著家手工編織著日常生活。大家這一家,很質(zhì)樸;我們仨本人,很單純性。我們不求世間,不與人爭斗,只是聚在一起,白發(fā)合在一起,要求分別做有意義的事。遇到困難,鐘書總數(shù)我一同承擔(dān),艱難就不負(fù)艱難;也有個阿瑗相隨相幫,不管怎樣苦味艱苦的事,都能越來越清甜。大家稍有一點開心,也會越來越十分開心。因此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在老先生追憶中,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擺脫不上的艱難,這類韓國樂天集團(tuán)和信心是難能可貴。沒事兒是老先生給老公的保心丸,弱女生以四兩撥千斤的能量擔(dān)負(fù)家中重任,免去顧慮,乃錢老爺子的福分。令人欽佩的是,繁忙家務(wù)活并沒有綁住老先生的手和腳,危害她的事業(yè),書里寫到,念書和工作中是她和老公較大的喜好。也正這般,老先生的風(fēng)采如海底珊瑚叢,積淀濃厚、招靈眩目,神密壯麗,女性能將人生道路演譯這般精彩紛呈的莫過老先生。

  無論世風(fēng)怎樣,也無論真實身份更改,老先生一以貫之地維持不張揚樸實之風(fēng),欠缺名與利,平靜超逸。書上寫著嚶聲很低,尋求朋友的聲音。有名便是多一些不相識的人。大家期待幾個知己,不追求知名在線聽書。老夫妻學(xué)識淵博,著作等身,卻不必公司辦公室,無需文秘,有車都不坐,除非是到看病。誠信的品性一樣躍于紙上:大家如要逃走,并不是走投無路。但是一個人在危急關(guān)頭,決策他出路在哪里的,或許一直他最基礎(chǔ)的情感。大家從不唱熱愛祖國調(diào)。不但不唱,還不想聽。但大家不肯逃走,僅僅不肯去父母之邦,撇不動主家。在我國是國恥沉沉的弱國,走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大家不愿意。我們都是文化人,熱愛祖國的文化藝術(shù),熱愛祖國的文學(xué)類,熱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都是固執(zhí)的我國普通百姓,不肯做老外。大家并害怕給自己開朗,但是大家清靜地留到上海市,等候釋放。這般直接坦誠的語言,必須氣場和韌勁來支撐點。說真話、干事實,為人處事至少的規(guī)定,卻一直難以達(dá)到,而老先生風(fēng)吹雨打百年老,仍能這般,這就是一種難以言表的主動了。

  謝謝楊絳先生,讓讀了到那樣清新淡雅的文本!謝謝老先生,跟我說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即本原、愛惜。不斷品位,我亦進(jìn)到太虛幻境:落日恰好,浩瀚無垠無垠的河面如鏡,放眼望去,一朵絕世荷花純潔絢麗,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地綻開、浪漫,任由雨打風(fēng)吹,她自屹立不倒,只有芳香飄過來,沁人肺腑

讀《我們仨》有感3

  第一次拜讀楊絡(luò)先生的《我們仨》,還是在大學(xué)時代。

  那是在圖書館不起眼角落里的一本小書,泛黃牛皮紙質(zhì)感的書皮上印著于寫的"我們仨"3個字,并跟著這樣一句平實而溫暖的話: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讀罷,我不禁感動流淚,似乎有股暖流在內(nèi)心蔓延,讓人久久不能釋懷。此后,每每拾起這本小書偶然讀一小段,都為她樸實的親情和淡泊超然的境界而回味深思。

  《我們仨》是先生寫的家庭回憶錄,敘述她和錢鐘書以及獨女錢援溫馨、簡單而富有情趣的家庭生活。雖然記錄下的只是生活中零碎瑣事,卻一點不顯冗長乏味。在經(jīng)歷"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一個單純平凡的學(xué)者家庭近一個世紀(jì)的成長跋涉,在先生哀而不傷、行云流水般的語句中娓娓道來。試想年已86歲的老人在最艱難痛苦又長達(dá)萬里的時光里,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惶恐地走在人生驛道上,先是送走骨血親女,再又送走伴她一生的丈夫,是怎樣一種孤獨的痛呢?然而書中卻無悲痛欲絕的語句,在看似輕描淡寫的文字背后是種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哀傷。正如她在女兒離世后寫到:

  自從生阿段,永遠(yuǎn)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我是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

  讀后不覺心酸,也被先生身上那種堅強的力量所感動,又怎會不清然淚下呢?

  錢鐘書、楊絡(luò)先生一輩子相需以沫、相敬如賓,有著低調(diào)樸實的做人品格,女兒錢援亦是北師大英語教學(xué)的"尖兵",兢兢業(yè)業(yè),不辭辛苦。書中這樣寫到:

  鐘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xué)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這一家人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也收獲著難得的恬淡與幸福。正如楊絡(luò)先生所說的那樣: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羊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甘潤。

  一家人縱然已是天人相隔,那安定于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把"我們仨"永遠(yuǎn)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生命和家的意義在先生的書中得到盡情詮釋。反觀如今,物質(zhì)極大充足之下浮躁的社會氛圍讓很多人在追逐金錢名利中漸漸迷失本心,精神的空虛和內(nèi)心的麻木似乎讓幸福和快樂遙不可及?;蛟S我們欠缺的正是先生一家人"出世不離世人塵不染塵"的人生態(tài)度。倘若每個人都踏實做好分內(nèi)之事,閑暇之時做些類似讀書、捐贈的"無用之事",而不盲從在以炫耀奢侈品為榮、帶著面具戰(zhàn)戰(zhàn)兢兢活著亦或空談虛偽的人群中,在得與失之間有著"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胸懷,便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境界吧。

  生命和家的意義是緊密相聯(lián)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萬家燈火中才可能會有溫情的人生。當(dāng)下,我們倡導(dǎo)傳承良好家風(fēng),而良好家風(fēng)的形成也有賴于家庭成員的個人修養(yǎng)和人生境界的提升。這樣,自然會有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也會從父母的"不言之教"中深深受益,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良好的家風(fēng)也會淵源流傳。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yuǎn)快快樂樂的一起生活。""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

  這是《我們仨》結(jié)尾的一段話。其中發(fā)生的也似乎是身邊的故事,主角是你,是我,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人生一世,不過匆匆,在這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中,我們終會相聚相失。在滾滾紅塵與紛紛擾擾之中,我們應(yīng)該培養(yǎng)堅強、低調(diào)、樸實的做人品格,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珍惜當(dāng)下的每一天,也終會擁有溫情的人生和"永恒之家".

讀《我們仨》有感4

  說起這本書,對于我來說,其實應(yīng)該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然后閱讀了這本書,當(dāng)初的自己還是一個學(xué)生,因為當(dāng)時自己心儀的女孩特別喜歡看書,而且對楊絳先生特別的崇拜,在一次聊天的時候,說起楊絳,她滔滔不絕,對于《我們仨》更是非常的喜歡,而自己想著,一個女生,這么喜歡一本書,這本書到底有多好呢?然后自己就買了一本,然后再無聊的選修課看著這本書。

  對于這本書,因為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太多,所以對于這本書當(dāng)初看的時候模模糊糊,也沒有看出哪里比較好,如今自己當(dāng)了父親之后,經(jīng)歷了更多之后,對于這本書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點,全書的前兩個部分一直在說夢,第三個部分便是現(xiàn)實,是楊絳先生對一家人的回憶,這種回憶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至親至愛的一種回憶,是一種對生活的一種回憶,對楊絳我先生來說,這大概是回憶無窮吧,而這本書也是一位老人記錄了自己和丈夫、女兒一起生活的63年間的點滴,相信不同年紀(jì)的看到這本書的感受都不一樣。

  對于這本書,前兩部分說夢,第一部分就是夢是鐘書離我而去,第二天鐘書安慰我,心里也是變得十分的寬慰,于是似乎鐘書記著我的話,讓我做了個長達(dá)萬里的夢,而第二部分在我看來,是最讓人受罪的,自己一生最愛的兩個人離開人世,一個一個女人,承受的住這樣的悲痛嗎?這樣的一部分只能簡要概括,而楊絳先生的感情寄托在說中,只有投入進(jìn)去,才知道,原來一切離自己這么近又這么遠(yuǎn),誰不會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嗯?而楊絳先生將這些記錄下來,更是讓人佩服,心中的悲痛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第三部分就是現(xiàn)實,在至親的兩個人離開楊絳先生之后,她一個人孤零零在這個世上,每天看到家里的一件小物品,都會發(fā)呆很久,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概括確實很貼切,雖然我們都稱她為先生,但是她始終還是一個女人,丈夫的妻子,女兒的母親,兩個人至親的都離開了她,她的悲傷沒有人替她承受。只留下她一個人在世上。

  對于全書最后1997年阿媛去世,1998年鐘書去世,我們仨就此走散了,在連續(xù)的兩年的時間,這么好的三個人就這么走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溫馨的家庭最終煙消云散,只留下孤獨的她在尋覓歸途。

讀《我們仨》有感5

   “太陽已經(jīng)下山,黃昏薄暮,在蒼蒼茫茫中,突然鍾書不見了?!币粓龌艁y的開篇,就這樣再現(xiàn)了楊絳的一段歲月。

  我仿佛望見了她——這樣一個滿腹才情的女子,在自己生命的黃昏,握著筆,在案前回憶著應(yīng)該屬于三個人的時光。不知不覺圓圓走了,鍾書也離開她了。就剩她一個人,在一場夢的結(jié)尾,回味著他們的故事。這夢,便是人生。

  在《我們仨》這本回憶錄里,楊絳寫驛道,寫小船,如夢如幻的敘述,其實就是楊絳的回憶。這一輩子,關(guān)于鍾書、圓圓和她的刻骨銘心。楊絳在自己筆下的古驛道里,不斷地分分離離,不斷地尋找探尋。她不僅送了圓圓一程又一程,又送了鍾書一程又一程。但最后的結(jié)局卻是她看著圓圓離開,又看著鍾書搭著小船走遠(yuǎn)了。就只剩她一個,茫然地站在這驛道上,看落葉與梧桐,看秋花和殘紅。我似乎望見楊絳久久地佇立,“守望那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最后“變成一片樹葉”。最后的最后,她也如枯葉一般渺小無依了。

  三年前的我,經(jīng)歷了一段讓我痛得撕心裂肺的時光。我眼睜睜地看著一直強健的爺爺,突然一病不起,最后又化成一堆灰燼長眠于地下。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體會到生與死的殘酷。

  原來,世界上最無情、最令人無能為力的事,就是死別。那些日子里,我吃不下飯,躺下時枕頭也會濕一大片。我后悔沒和爺爺再多說幾句話,沒有多陪陪他,讓我錯過了與他的最后一面。他可是我最依戀的人呀!

  在被悲傷浸染的日子里,我寢食不安,學(xué)業(yè)也近乎荒廢。幸好,這本書讓我幡然醒悟。我們要成長,就要學(xué)會面對生離死別,悲傷過后繼續(xù)向前。人生其實就是這樣一場你無法預(yù)料的夢,我們不斷地在人生的路上,也就是楊絳說的古驛道上走著,所經(jīng)歷的一切最終都會變成過眼云煙。但你必須盡量讓自己不留遺憾,走好眼前的路,因為逝去的那些愛你的人,一定希望你在世上好好生活。

  我想,面對摯愛的相繼離開,楊絳一定曾痛徹心扉??墒牵蚁嘈?,她在寫《我們仨》時,一定是微笑的,因為她的文字是溫暖的。她早已釋懷。

  楊絳的一生就是這樣一場夢。對我來說,既然生離死別是一定的,那就別留遺憾,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一場無憾的夢。

讀《我們仨》有感6

  朋友向我推薦了楊絳寫的《我們仨》,一本讓她看后十分感動的書,她看了兩遍。

  我心中幾分好奇,是什么樣的內(nèi)容竟能觸動了她的心靈。因為那幾分好奇的作祟我也尋到了《我們仨》。

  在看到還不到一半的時候,頓覺有些枯燥,有點難以往下閱讀,可楊絳闡述的那些事,總讓我的心十分沉重,也總為他們仨之間的情真,情深感到有暖流躥于心間。

  的確,這不止是一本光寫愛情、親情的書,它反應(yīng)了那個動蕩的時局,與那時太多曾不可言說的苦難。

  我是個沒見過世面的人,不懂得國家各方面的政治時局,我只看得到人生和感情的交融。

  我的理解僅僅只有“有人為己記掛便要滿足,應(yīng)當(dāng)感到幸福,能同甘的大有人在,但共苦卻寥寥無幾。人生是無法預(yù)料甚至總是在預(yù)料之外逝去的,也正因為如此才充滿了引誘人氣息,總能讓人有無盡美好的想像或是接連不斷的煩惱?!?/p>

  “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世界有怎樣的變動,世界總是在每時每刻都不斷變動著的,只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因為有的人在改變,有的人在堅持,有的人沒有發(fā)現(xiàn)周遭的變化。這些都是不歸我們管轄的,能守住真心才是對幸福最正確的追求,不管是自己的亦或是他人的。”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楊絳和錢鐘書的心心相印、心心相惜,看在眼里都是羨慕不來的。知識分子間的愛情,有的不僅僅是情,更多的是愛。我眼里的“情和愛”兩個字是絕對不對等的,我對他有情和我愛他這是兩種深度不一樣的感情。

  再說錢瑗,卻也真是一生坎坷,幼時就患了骨結(jié)核,不過她卻也是幸運的,本會奪走生命的重病卻病愈了。

  這在我看來更像是命運開了一個玩笑,恐嚇一下他們,試探試探,畢竟懂得珍惜的人不多。

  雖然她后來還是因病去逝了,但她已經(jīng)多賺了幾十年了,其實也夠了,按100歲來算,過半不止,人各有命,強求不了。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跌宕,起伏不斷。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馬平川的,遇見的事千奇百怪,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能遇見一個志同道合相吸相惜之人就別離開了。

  人到了一定歲數(shù)后,思想不再靠老師父母去決斷后,會越來越難遇見懂得自己的人。以前在老師和父母差不多的決斷里,每個人想的好像都差不多,只需要分享一根冰棍,一包零食,好像都能瞬間聊得很投入,那時候的自己是最簡單的,而成長需要我們面對不同的挫折變成真正的自己,我們會在成長里慢慢懂得什么是自己在乎的,什么是該丟掉的,什么是要去追尋的,什么是值得緬懷的。

  有一天室友幾個坐著閑聊,其中有一個欣欣然說:“結(jié)婚別找那種家里父母離婚的,我媽就是這樣說的,我覺得也是,父母離婚的家庭太復(fù)雜,攪不清楚,也不會分多少財產(chǎn)。其他兩個表示特別贊成,我當(dāng)時沒說話,只是在想,‘指不定以后離婚的就是你們了,不是主要看那個人嗎?’我意識到自己和她們不是一類人,所以我并不發(fā)話?!?/p>

  后來我心疑是不是我自己活得太不切實際了?我是不是該現(xiàn)實些?繼而又將她們的觀點同閨蜜陳述了一遍,閨蜜很憤憤然地說:“你這想法就有問題好吧!這關(guān)鍵是看人的好吧!和你過日子的是他又不是他爹媽,你要實在覺得不現(xiàn)實,那我給你說句現(xiàn)實的,少了爹媽負(fù)擔(dān)你不得偷著樂?”

  其實吧!這就印了那句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p>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和那些同世界的人聚合,而不是把自己的世界裝扮成別人那樣,就算裝扮成了那也頂多就是個抄襲而已,雖然可能你也會像別人一樣得到一些好處,但是,別忘了看看那些跟你曾經(jīng)世界一樣的人,他們得到了原本你也會得到的好處是不是比你的多?

  文中有一處,我印象有些深刻,楊絳生錢瑗的時候,她沒有叫喊,醫(yī)生問她“既然那么疼為什么不叫喊?自己忍著疼?!?/p>

  楊絳說:“我叫了喊了就不疼了嗎?”

  醫(yī)生笑笑,覺得中國的女人都這么有哲理嗎?

  那么反觀到一些事上,有時候難過,痛苦,難道事實就會改變嗎?眼界如果放不開,心界如果看不開,那我就是那些個生產(chǎn)時拼命叫喊的人。

  莫名其妙叫喊了一通,疼還是疼了,但有時的確是如此的,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發(fā)泄。至少沒那么苦悶。楊絳不喊,因為人家有錢鐘書,她并不苦悶,也不抱怨,她所感皆是幸福。

  我叫喊,因為我還沒遇見那個會為我分去苦悶的人,所以,我喊喊怎么了?不怎么。煩惱的時候這樣想想好像心里也就平復(fù)了許多。

  如有他們一般愛情,真當(dāng)盡得人生多倍感懷。

  向著自己的路,大步向前,我們總會遇見人生的每個相遇。

讀《我們仨》有感7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作者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點點滴滴,結(jié)成回憶錄《我們仨》。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的文字并沒多華麗的辭藻,反而都是很樸實的文字,但卻很有感染力,讓讀者可以體會到他們一家人的溫馨、快樂、有趣。這里面的許多描寫都是錢鐘書和錢瑗,都可以看出他們確實很有趣,很有智慧,但是從那字詞中還是能感受到,作者的懷念與深深的愛意。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nèi)齻€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yuǎn)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前。斓紫聸]有不散的筵席,盡管是那么地深切,上帝給了你幸福,也會帶給你無盡的寂寞。人生不是童話,沒有那般夢幻與美好,都說現(xiàn)實是殘酷的,我們必須面對。

  讀了這部書仿佛是隨著楊絳女士的腳步經(jīng)歷了整個人生;重新認(rèn)識了錢鐘書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調(diào)皮的一面;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學(xué)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不同之處,就是那一份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平常心面對的超然心態(tài)。

  也許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學(xué)者平凡的家庭生活,不求一生榮華富貴,但求一家平安,幸福。

  這平凡的三個人,這平凡的家庭,這平凡的爸爸、媽媽和女兒,卻有著不平凡、令人羨慕的濃濃親情。

讀《我們仨》有感8

  很多年前,就讀過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近期聽到她去世的消息,先是悲痛,我們國家又失去了一位可以稱作“先生”的大學(xué)者;其次,有些感慨,先生終于不用再做那種夢了,“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先生現(xiàn)在可以和愛人、孩子一起在天國團(tuán)聚,這是先生一直想的,希望先生在天國快樂。

  重新讀這本書,感受到先生對青春的回憶,與錢老青澀真摯的愛情,對文學(xué)孜孜不倦的追求,對愛女深深的關(guān)愛,從本書中,也感受到家庭對一個人的塑造有多深,沒有這么一個和諧、開明、幽默、平等的家庭,先生可能就只能成為一名普通的舊社會女子了,在家相夫教子,怎能有之后在文學(xué)上的地位。所以,家庭很重要。

  家庭,是一個溫馨的字眼,有一個好的家庭,不是指家世顯赫,不是指腰纏萬貫,不是指等級森嚴(yán),而是有情有義,可以遮風(fēng)擋雨的港灣。先生的書也回憶起她們的家,從國外留學(xué)到輾轉(zhuǎn)回國,從上海到北京,總的來說無論家庭之外有多少風(fēng)雨,家里還是安靜的,開心的,我喜歡先生說跟錢老出門叫做冒險,幽默而又風(fēng)趣,那種結(jié)伴冒險的感覺如孩子一般天真爛漫,在北京的三里河寓所,一家三口終于安頓下來,本想安度晚年的,但生活剛有點起色錢老和愛女的去世讓先生倍受打擊,“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p>

  先生的話語讓我想多回家看看父母,無論事業(yè)上有多大的成績,家庭是最重要的,失去了父母家就不是家了,成了客棧。很幸運我的家里沒有那么嚴(yán)格的階級,我和父母都是平等的,我們可以各抒己見,遇到各種事都是商量著來,沒有一言堂,這樣的經(jīng)歷讓我的思維從小就特別發(fā)散,目前,工作四個春秋的我還時不時有些新奇的想法,對任何新生事物都有著孩子般的好奇心,是家庭的教育讓我變得樂觀、向上,我也許沒有同齡人優(yōu)秀的成績,但我很榮幸有這樣的家庭,讓我即使工作再忙也有一盞燈為我點亮。

  生活總是充滿挑戰(zhàn)的,國家也進(jìn)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篇章,本人才疏學(xué)淺,但也想闖出自己的天地,有我父母的'支持,我會努力工作,為蠶蜂事業(yè)多做貢獻(xiàn),為農(nóng)民創(chuàng)富增收做出貢獻(xiàn),為我省農(nóng)業(yè)發(fā)展獻(xiàn)出自己的一份力。

讀《我們仨》有感9

  滄海遺珠彈指夢,行云深處遠(yuǎn)山隔。

  ——題記

  在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中,我讀完了楊絳先生所著的《我們仨》的最后一句:“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仿佛深秋的樹枝上終于落下了最后一片枯葉,在淡美的秋風(fēng)中沉寂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便忍不住在心中咀嚼:我,們,仨。多親切,自然又多緊密的聯(lián)系,一定是充滿了濃情與思念。而楊絳先生的文風(fēng)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如午后淡雅怡神卻又溫?zé)岬那宀?。在楊先生清淺和暖的筆觸下,一幅其樂融融的學(xué)者家庭的全家福在我面前緩緩展開。

  全書開篇是楊絳先生的一個夢。荒郊野地,蒼蒼茫茫,她竟與錢老走失了。她大聲呼喊錢鐘書,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中,發(fā)散又沉寂?;碳敝泻鲇煮@醒,她便輾轉(zhuǎn)半夜待先生錢鐘書醒來,細(xì)細(xì)描述。錢老只是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這便是全書的第一部分,它的題目分明是作者的心語:我們倆都老了。似是無奈嘆息。

  嘆息什么呢?是嘆息自己走過的一生,抑或是無奈于自然輪回的規(guī)律?在這塵世間,我們總是被如梭似箭的時光牽著行走的,那么多悲歡,那么多離合,終有一天會成為記憶,伴著你的心,糾糾纏纏成一個萬里長夢,偶爾夢覺,或淚或笑。同樣是凡世中的一分子,楊先生又如何例外?她的不同,在于她將她的夢付諸于紙筆,讓自己的夢伴著油墨清香變得更加悠遠(yuǎn)綿長。

  歲月如沙,細(xì)細(xì)地在兩位老人身邊流過,似乎無形,卻又極富質(zhì)感,打磨出淡淡的痕跡。我悉心拜讀著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一種真切的溫暖從手中微微發(fā)黃的書頁中傳來。一家人的嬉笑打鬧、同甘共苦,從兩人遠(yuǎn)赴英國留學(xué)到攜幼女回國,從“圓圓頭”到錢瑗的成長,我仿佛也置身于這個大家庭中,心隨之而動,情隨之而牽。

  楊先生的筆調(diào)清淡,淡如空氣,她筆下的一切情感亦如此??煽諝怆m淡,卻濃濃地滿溢周身,離不開,放不下,纏綿而溫柔,填滿了我的心房。

  讀文章時,我不住地在想:我若遭遇楊先生所遭遇的這一樁樁一件件,我會如何?失親之痛,我已是斷然承受不了,更何況還有戰(zhàn)爭、疾病、家人的離別及當(dāng)時混亂的社會政治。接踵而來的磨難與痛苦,光是讀起來就令我感到心悸不已。然而這一切竟在楊先生細(xì)膩平和的敘述中逐漸藏匿在了一家人的歡笑聲里,我也只得暗自佩服楊先生的超脫與淡然以及那濃厚卻有節(jié)制的思念。

  楊先生像是一位串珍珠的手藝人,將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美麗珍珠連綴成一條熠熠閃光的珍珠項鏈。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贝髩舴接X,只是不知歸途何處。

讀《我們仨》有感10

  “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們的客棧了?!币痪湓挼莱隽艘粋€年邁老人都痛失至親的無助,我們仨失散了,家人已不在,家不再是家。只是一個暫居的客棧。

  這本書,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思念化成如此強大的力量,在現(xiàn)實到夢幻,深入骨髓,又平靜如夕,超越尋常的堅毅和勇敢面對,大多數(shù)都頹廢了時間,虛偽了人生,離思念越來越遠(yuǎn),在未知的不安和焦慮中遠(yuǎn)目極望,尋找失散的夢魘。

  1997年和1998年對于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一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拔乙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敘述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通讀一遍后我真的無法想象楊先生是抱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完成了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以獨特的寫法,以感人的文字記敘了坎坷的歷程和他們仨相依為命的一生。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fēng)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fēng)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鐘書先生逝世后,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文字里行間,領(lǐng)我為之動容。

  但若你想從內(nèi)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著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通過這部書,用文字想上天的親人無聲的傾訴著對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在孤燈下,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手拿顫動的筆,它一句,傷心欲絕。仿佛遠(yuǎn)去的人才剛剛遠(yuǎn)去,垮了的往事就在昨夜。在他掛滿淚珠的臉上卻帶著舒心的微笑,她在想些什么呢?

  文章第一段是以老人的夢,一個長達(dá)萬年的夢。

  從第二部分七記敘了他們仨開始分開的情景,說實話,第一遍,我真的沒讀懂楊先生到底寫了什么。她以一種獨特的手筆——夢境,幻化了一種飄渺的感覺,錢媛那是還在嗎?我揣著這個問題有深讀了一遍,似乎還是不大明白,為什么作者夢境中錢媛已經(jīng)去世,錢先生也已病入膏肓了,事實上錢媛還活著。這是真的夢嗎?為什么天天都做這個夢呢?這真是奇怪!這也是我惟一不明白楊先生的地方。

  到了第三部分時,已只剩楊先生一個人了,夫女都接連脫離了這個家,連楊先生自己也說,我現(xiàn)在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容:顧望徘徊,能不能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大概這就是她要繼女兒之后完成《我們仨》的原因吧,一個人閑暇時間難免會胡思亂想的,而將回憶與讀者分享快樂會增添一點,也許痛苦會減一點...

  我真的非常羨慕他們這個樸素的家,住著一屋子與世無爭的人。她們沒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夠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共同解決困難。然而這個小小的要求命運卻不愿滿足他們,“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被钕聛淼娜艘热ナ赖娜送纯嗲П?。可又怎樣,命運就是如此捉弄人。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果然就是如此?。?/p>

  現(xiàn)在,楊先生將他們曾經(jīng)共同的歲月重溫了一遍,再享受一下親情存在的感覺?;貞浲?,那深藏內(nèi)心的痛苦又再一次被掀開,我想她應(yīng)該是含著眼淚完成的吧。特別是寫到錢鐘書先生在小舟上的生活,那冥冥之中無盡的思念,折磨了我們好久好久。而我似乎跟著作者在他們的驛道上走了一回楊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這回“夢境以逐漫漫柴身骨終拼寸寸灰”只以寫照。

  書中的錢媛是個乖巧聰慧的孩子,更是個孝順的女兒。她和父親更勝密友,兩人的默契絕對可得100分,“格物致知”更是他們一直贊同的理活。我真的很佩服她對病魔抗戰(zhàn)到底的勇氣,吃苦耐勞的敬業(yè)精神,敢說敢做的干勁以及對父母的孝順。與她相比,我真的還差著遠(yuǎn)呢。就連她去世前不久,還放心不下她媽媽的一日三餐,特地寫信教媽媽做簡單的菜。事實上,當(dāng)時的她自己已經(jīng)進(jìn)食了,可贊他生命垂危之際還想著媽媽。這份深厚的母女情恐怕現(xiàn)在少有。

  她盡管忍受著疾病加治療的折磨,還想利用自己身尚在床上無所事事的時間,把過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寫下來留為紀(jì)念。于是,她拖著微弱的身體開始寫《我們仨》。但是不久醫(yī)院報病危,她便放下了筆,而這本書也只到了個內(nèi)容清單,就無法再寫下去了所以最后只好由母親楊先生來完成了。

  而楊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有感染力,我隨時能“親身”體驗到他們?nèi)齻€的天倫之樂和童心未泯。他們的善良正直以及對生命、家的感情,使我深受啟發(fā),獲益匪淺。所有的悲歡離合,在作者那里是一種自然在讀者那里卻經(jīng)常潸然淚下。書中最后誰:“我清醒地看到我們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罷了,沒有絲毫溫暖可言。這時候僅剩的一人活下來需要多大的勇氣??!”

  懷著潸潸的眼淚終于讀完了這本書,無法訴說的愛,無人可說的情。在心里埋藏了很久家的感情絕不會隨時間而漸變沖淡。

讀《我們仨》有感11

  初識楊xx先生,是那段時間微信圈頻頻轉(zhuǎn)發(fā)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好灑脫,好驕傲,好自信!怎樣的女子一直被世人尊稱為先生?怎樣的女子經(jīng)歷百年,與世無爭,平靜如水?我很好奇。

  再次結(jié)緣,是侄女書桌上的《我們仨》。靜靜地躺在那,一襲淺咖色外裝,上方隱隱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稱,沒有其他任何裝飾,簡單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樸素親切。我很喜歡。

  翻開目錄,“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將此書分為三個部分,一種淡淡的憂傷從字間緩緩流出。一個不平凡的學(xué)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記錄,從兩個人的相守相助,到三個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個人的孤獨回憶。也許在楊先生看來,并不孤獨,而是充實和溫馨的回憶,那般從容,娓娓道來,平靜訴說。然而,平淡樸實的文字卻讓我?guī)锥染拘?,喉頭酸澀,怎么也壓不住眼淚的涌出。在連續(xù)三個深夜的捧書間,我更多的是以一個母親、一個女人的身份來感受楊先生內(nèi)心的情感。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從錢鐘書先生生病住進(jìn)醫(yī)院開始,夢便開始了,并且怎么也夢不完。囫圇初讀時,我還疑惑:古驛道是哪?怎么反反復(fù)復(fù)出現(xiàn)客棧、船?地點的變換讓我摸不著頭腦。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個房子里清靜得只有自由的我時,才嚼出這夢幻與現(xiàn)實的代名詞。船,錢鐘書躺在船中,311號,種種信息表明船就是醫(yī)院的病床。船緩緩而下,正寓意著錢先生的病每況愈下;而“我”在女兒和丈夫先后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爾停留且缺乏溫度的客棧;古驛道便是來往于家和兩所醫(yī)院之間的路,是送走至愛的女兒和先生的過程吧?柳樹的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花開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兒的生命在數(shù)年間慢慢枯萎,不正像楊絳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戀難舍嗎?我想象不出對于近九旬的老者來說,這樣的境遇是何等的無奈無助無力和殘忍凄愴。多難哪!所以,在楊先生的筆下,在“我們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現(xiàn)勞累的夢、沉重的夢、疲勞的夢、哀痛的夢、精疲力竭的夢……看似虛幻,實則真實得可怕。這虛實之間,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愿接受現(xiàn)實,期待只是一場夢的心里渴求呢?文字沒有刻意的遣詞鑿句,但字字能鉆入你的心底,滲透到骨髓,讓你體會到無法言喻的切膚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讓你逐漸溫暖起來?!啊矣X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蔽矣终业搅税贇q感言里的感覺:好滿足,好驕傲,好自信!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一個真實的夢,第二部分是虛實結(jié)合,那么第三部分便是真實的再現(xiàn)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點點滴滴:或奇趣,或溫馨,或逗樂 ,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細(xì)流匯成長長的回憶和思念,感受得到楊先生對家的珍視,對家人的深愛。在我看來,最后的幸?;貞浿皇潜瘧Q后的堅強,孤獨的濃縮。然而,楊絳終歸是楊絳,那份豁達(dá)和寧靜,那份用百年經(jīng)歷參透世事萬物的境界無人能讀懂。

  夢里,他們仨,不因散了而散了,三片瓣的花永遠(yuǎn)盛開在楊先生的心里……

讀《我們仨》有感12

  不知怎的,讀楊絳先生的文章,總有種平凡普通但又筆觸很深的感覺……

  看了《我們仨》,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說實在的,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dá)的是什么;準(zhǔn)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們讓我感到一片茫然。直到后來才知道,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dá)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xiàn)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靜靜訴說著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部分,也自己加入了情感的聯(lián)想。

  "我們倆老了"---老了的人,常做夢;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夢。

  是這一晚,楊絳做了一個夢。透過她的文字,我仿佛看見她,這個瘦弱的人兒,在苦苦尋覓自己夫君的影子。她慌張地尋找著,映襯著沉重的夜色,蒼蒼茫茫。直至楊絳夢醒,卻發(fā)現(xiàn)鍾書就在枕邊。夢中老人的凄凄惶惶,好像是只要能找到他,就得安心。醒來,鍾書卻并不為自己辯護(hù)。在此,我想,他怕是更希望楊絳能記著夢里對自己的埋怨,讓她,就這樣,做一個萬里長夢:夢里的境況雖不同,但情味(溫情)總是相似的。

  "我們仨失散了"---走上這條古驛道:相失相聚又相失。

  古驛道的路很長,楊絳在這里,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她看盡四季輪換,醒來還在夢里。

  鍾書、楊絳、阿圓總是在這船上,團(tuán)聚又分離。晨起,有這樣兩個人,急急奔向客棧,步履輕快,一腳跟著又一腳,去和船上的他相聚---合家團(tuán)聚就得心安,即便是在這條古驛道上。直到太陽照前艙,她們回到客棧;明早,又再踱著步子來,再相聚,再心安,周而復(fù)始……在他們這個樸素的家里,住著一屋子與世無爭的人:他們沒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夠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決困難。我似乎也跟著作者在他們的古驛道上走了一回,楊絳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這句"夢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終拼寸寸灰"只以寫照。

  楊絳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隨時能"親身"體驗到他們?nèi)说奶靷愔畼泛臀淬模凰麄兊纳屏颊币约皩彝サ母星?,使我深受啟發(fā)、獲益匪淺。這本書并不厚重:往往句子簡短,訴說自然。但書中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隨著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的。三個人的認(rèn)真、對工作的目標(biāo)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助對方理發(fā)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雖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沒有色彩,但是聞到的,不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所有的悲歡離合,看似在作者那里是一種自然,在我們讀者這里卻經(jīng)常潸然淚下。"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這一聲問,這一聲嘆,如敲窗的夜雨,不斷敲打著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fēng)暴,生離死別等生命的種種際遇,飽嘗了人世間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樣一種蝕骨的思念中,以最樸素也最真摯的文字寫下了"我們仨"的瑣細(xì)點滴。書中最后幾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許,誠如楊絳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個必經(jīng)的客棧而已,不是歸途(一條通往沒有終點的遠(yuǎn)方的路)。盡管沒有確切的答案,我還是在楊絳的筆下,讀出了"家"的存在意義:一個傾注了愛的家,不僅僅是一個可供安身的棲所,而是歷經(jīng)聚散離合,始終牽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個萬里長夢,是夢里夢外心心相印始終不渝的曠世之愛,它決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nèi)魏巍?/p>

  懷著潸潸的眼淚讀完了著本書,我感受到了那無法訴說的愛,無人可說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絕不會隨時間而漸變,沖淡。

  我也同樣想說:一本書的流行,不在于它辭藻之華麗,不在于它情節(jié)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就足夠了。

讀《我們仨》有感13

  今天前桌宸廷同學(xué)因為腿部有傷,就托我去幫助他從后面書架上選兩本書,我欣然同意。于是毫不猶豫的從書架上抽出了楊絳寫的《我們仨》這本我推薦的書。

  只是這本以舊黃色為主色調(diào)的“老”書好像并沒引起他的注意,他選了另一本書籍。于是我又重新閱讀了這本書。這本書很好、很深,是需要仔細(xì)研讀才可以讀懂此書的深層意義,本書作者是楊絳,文中的我們“仨”指的是錢鐘書,錢媛和她自己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光。作者在寫此書時已92歲高齡了,她用簡潔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開她的女兒錢緩和丈夫錢鐘書,回憶了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并存的日子。

  因為年齡原因,所以作者總夢到自己與親人失散的情景,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是好。文章每一句都很樸素,字里行間都寫出了“我們仨”關(guān)系的密切,又到后來的突然分離,使文章形成了一種對比。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有喜也有悲,但喜大于悲,女兒成了大學(xué)教授,夫妻互相理發(fā),正是因為這樣,生活很自由,很美好,所以才更加害怕分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文章雖短,但卻是我認(rèn)為的此書最精彩的一部分。失去的永遠(yuǎn)也回不來了,只能將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新溫故,雖然在夢中回憶,但是作者則是以樂觀的心情去回憶曾經(jīng)的酸甜苦辣。這種樸實又真質(zhì)的情感中,給了我們一個可以自己去創(chuàng)造去想象的夢,是屬于自己的,屬于自己的“我們仨”。

  在社會中,擁有屬于自己和家人的空間,不會被別人奢華的的生活吸引,只愿幸??鞓返纳钤谖覀冐淼拿恳惶?。平靜、美好,足矣~

讀《我們仨》有感14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擁有就是珍惜。——題記

  花園里有三朵花,最可愛的先謝了,后來是高大的,最后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朵,花開尋香,為我們譜下了人世間最美的愛——《我們仨》。

  初識“我們仨”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

  這是一本小小的書,簡單的色調(diào),讓人覺得這本書好像已經(jīng)放置多年了,有種懷舊的感覺。書的正面只有簡簡單單的書名和若隱若現(xiàn)的“Mom Pop 圓O”的字樣,背面是四行小字,其中,“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最為醒目。

  “我們仨”是三個人的故事,但在楊絳筆下,卻不止三個人。因為每個人搖身一變,就可以變成好幾個人……

  我們仨中的爸爸——鐘書,是女兒的“哥們”,還是媽媽和女兒的老師,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他們母女把他當(dāng)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我們仨中的媽媽——楊絳,是兩個頑童的媽媽,還是爸爸的好學(xué)生。她照顧爸爸和阿媛很是辛苦,但閑暇時也不忘讀書學(xué)習(xí),寫了部四幕劇《稱心如意》,不料一鳴驚人,她所署的筆名“楊絳”也就此叫開。此后,又創(chuàng)作了喜劇《弄真成假》《游戲人間》和悲劇《風(fēng)絮》,后來完成了譯著巔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訶德》。

  我們仨中的女兒——阿媛,是爸爸媽媽幸福的結(jié)晶,她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她是全家的開心果!

  亂了,全亂了,到底這是怎樣的一家人呢?讓我們走近一些去看清他們……

  走進(jìn)“我們仨”

  走進(jìn)我們仨,沒有了開始的疑惑,有的只是感動。

  楊絳注重細(xì)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段:媽媽早晨一遍又一遍的叫我起床,早上出門前一遍又一遍的囑咐,吃飯時一次又一次的為我夾菜……一家人的相視而笑……正是這些平凡小事,她卻可以把他們串在一起,似一串珍珠項鏈。

  她的文字輕聲細(xì)語,似泉水叮咚。“我們仨”,雖似蜻蜓點水般淡淡的一筆,卻又力有千鈞……

  家是什么?她告訴我:三個人在一起就是家。一家人只要在一起,不管在哪兒都是家,都幸福。隨著鐘書和阿媛的離去,他們仨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個人思念他們仨?!巴虏豢闪?,逝者不可追”,她只能用夢境再把他們在一起的歲月重溫一遍,再和他們聚聚。

  是的,他們仨沒有分開,他們仨中的每個人都還生長在每個人的心里。

  合上書本,他們生活中的小故事仍舊讓人回味:牛津探險、飯館聽人吵架,動物園研究動物……朵朵美麗之花就在不經(jīng)意間綻放……

  真的,現(xiàn)在我覺得每天能徜徉在媽媽溫柔的目光中,爸爸溫暖的懷抱里是多么多么幸福的事情。要知道,“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擁有就是珍惜。

  《我們仨》,在這個炎炎夏日,你似一抹清風(fēng),多么的清新,吹散燥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個暑假……

讀《我們仨》有感15

  什么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什么是一個溫馨單純的學(xué)者家庭?什么是相守相助,為什么最后又會相聚相失?這個假期,隨著一個簡單平凡的主題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隨著《我們仨》的作者楊絳對親人的思念,隨著書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鞓?,艱難痛苦的經(jīng)歷,陪著我走過了這個暑假。這本書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語氣來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錢鍾書和兒女錢媛。

  描述他們這幾十年來走過的人生道路。那些親身經(jīng)歷的坎坷、磨難,也是給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憶的故事。錢媛在英國出生,小時候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也是從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成長,長大后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一名老師。書中大體也講過:錢媛細(xì)心,觀察力強,是一個“讀書種子”,這點像錢鍾書。并且錢鍾書也認(rèn)為女兒是一個“可塑之才”。說到錢鍾書,作者說他是潛力極低的“書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會打理,他也常常自嘆“拙手笨腳”,但是寫文章卻如“一針見血”。

  所以說錢鍾書是一個典型的“文癡”。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兒玩,在女兒肚子上畫花臉,在臉上畫胡子。父女也常常聯(lián)合起來與作者開玩笑,這樣的錢鍾書也不顯得死板。也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圍城》這種堪稱中國近、當(dāng)代小說中的經(jīng)典之作吧。楊絳和錢鍾書一齊,享過福,當(dāng)然也吃過很多苦;雖然留過洋,但也經(jīng)過戰(zhàn)亂,他們的生活也許是因品到人生的完美而平靜。直到阿媛來到這個世上,這才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個人。書中也有許多插圖,都是他們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張照片是他們?nèi)齻€人各自的照片,他們自我在各自的房間工作,各不相擾、溫馨和諧,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罷了。

  但是,故事的結(jié)局并沒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錢媛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錢鍾書從一九九八年歲末去世。作者并沒有用多么悲痛欲絕的詞來描述她當(dāng)時的情緒,也許是作者經(jīng)歷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間的悲歡離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也許在我們看來,錢鍾書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筆下但是是一個簡單而平凡的人,只是一個丈夫和爸爸的主角。最后他們?nèi)齻€人,還是失散了。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單單,但生活在回憶中,也算是幸福的吧。

  故事的結(jié)尾是這樣寫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币患胰嗽谝积R六十多年,轉(zhuǎn)眼只剩下作者一個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單,想起當(dāng)年相聚相失過的地方,竟是一個很值得回憶的片段。作者將會帶著錢鍾書和阿媛的信念,攜帶著與他們的回憶,堅定的生活下去。其實剛開始讀的時候并不明白作者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意思,一開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是完美的還是悲傷的?我開始一篇篇的仔細(xì)讀,直到整本書讀下來,讓我懂得了許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個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個人的悲傷。我也能理解想念一個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媽媽每一天都在醫(yī)院里照顧姥姥,中午的時候才能和媽媽見上一面,大部分時光媽媽都在醫(yī)院忙上忙下。

  而姥姥我只見過一兩回。之后姥姥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zhuǎn),并且當(dāng)?shù)蒯t(yī)生無法醫(yī)治,只能去北京治療。媽媽坐上火車的時候而我正在補習(xí)班上課,媽媽也沒能打個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來后,我們每一天在網(wǎng)上聊天、談心。此刻幾個星期過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來越濃,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體會的。其實和作者一同回憶她的過去,一同回憶作者家中那些快樂的點點滴滴,回憶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溫馨的生活,回憶他們在一齊走過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當(dāng)然也會有一些快樂的片段,我仿佛就走進(jìn)了作者的生活,走進(jìn)了她的夢。直到最后,這本書最后讀完了,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媛。

  我也能真正的理解那句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結(jié)局雖然是悲傷的但也能夠說是完美的。我們仨,這個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了作者許多感情在里面,對女兒的思念,對錢鍾書的思念。但是歲月是慢慢消失的,同時也能夠說是無情地,最后還是把他們拆散了。我在作者這個長達(dá)萬里的夢中,我還是走出來了,我想在這個夢中,沒有人能夠走進(jìn)去,這畢竟是他們?nèi)齻€人共同的夢……

【讀《我們仨》有感】相關(guān)文章:

1.讀《我們仨》有感